二、精彩为官道
在“为官之道”上,吴仁宝以“办事认真、处事公正、经营廉政、百姓信任”为原则,给自己的日常生活约法“三章”:一不沾酒、二不陪客、三不上群众家饭桌。
在华西村采访时,有一位地方领导曾经对我说了这样一句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吴仁宝能把华西带成今天这个样,有两大原因:一是他从未离开过华西村,二是他的心全部留给了这里的百姓。
在这句朴实的话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作为一个全国闻名的村支部书记,用吴仁宝自己的话说,他是“大代表、中代表、小代表”都当过,“小劳模、中劳模、全国大劳模”也都当过。可就是一样他没做过,那便是无论在任何时候他没有离开过华西村。即便是在当县委书记的5年里,除了继续兼任村支部书记外,每年他给自己规定的不少于100天的劳动时间里,多半是在华西。至于村里有事,起早摸黑赶回华西处理更是家常便饭。这也就是那年他被意外原因落选党代表,从县委书记的职务上能够很自然地重新回到华西村,甘心情愿做一个农民的原因。
吴仁宝而今已是年近80岁的老人了,可华西村许多人跟我说:老支书的精神状态和工作干劲却始终像小伙子一样。他每天依旧四五点钟起床,然后开始“走村串厂”。一直到晚上九十点钟才回家。如果遇事开会时间就更晚。老伴怕他年岁大了,起早摸黑会出意外,所以总想跟在他后面“盯”住他,可最后准是连个人影都找不见。村里后来派一位年轻人“盯”他,结果被甩掉的还是那位年轻人。
“老书记的脚步,谁也赶不上。后来我们只好随他而去。”村办公室的秘书告诉我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吴仁宝管理的华西村如今早已是个庞大的工农商政文一体的联合体,用“日理万机”来形容当家人的工作一点不夸张,可这位秘书告诉我:吴仁宝从来没有过自己的办公室。“工厂的车间、农村的田埂、托儿所的小板凳和农民的家里,就是他的办公室。老支书处事都是在现场,几十年如一日,养成了他从不要固定办公室的习惯。”
“那保镖、秘书呢?”似乎现今的一些“老大”都缺不了这些。于是我悄悄问。
“嘘!那是更不可能有的事。”华西人嘲笑这样的问话。
我仍不死心,希望找到些“真实”的吴仁宝。机会有了,主人要请我和几位陪同的当地领导同志吃饭,老支书说好是要来的。宴席比较丰盛,老支书吴仁宝真的到场了,可他笑眯眯地拿着装白水的杯子过来跟我们一个个碰杯,然后抱歉地说:“我不能破规矩,你们自己丰衣足食吧!”见老人淡出宴席,感动之余我仍悄声问站在一旁的服务小姐:“老支书在隔壁吃什么?”
“一碗清汤面。他最喜欢吃的。”服务小姐脱口而出,然后示意我到那边的门缝往里瞧一下。我凑过去迅速扫了一眼:可不,老人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他的“清汤面”,桌上再没有其它任何碗盆。
吴仁宝的心全用在了村子和村民身上!他风风火火的脚步,是华西村追赶时代的战鼓;他起伏不息的呼吸,是华西村民晨醒晚眠的乐章;他笑眯眯的神情,是华西村新一天的幸福前奏……
华西村民在自编的一个文艺节目里唱出了他们对共产党和这位共产党的老支书的心声:“老书记,是你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天大恩情,是你让我们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
“仁宝仁宝,国之瑰宝。风风雨雨,红旗不倒。”“年近八十,日夜操劳。健康长寿,人民需要。”一位领导在参观华西村、听得村民们讲述老书记吴仁宝几十年来一心爱民为民的故事后,感慨万分地欣然挥毫写下这样的话。
而我在华西村的日子里,从百姓嘴里听到的有关“老书记”的一则则“有福民享”的故事,更是催人泪下——
那是30年前的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