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2、永远的红岩
年的张鲁,心中一直想的是大直辖市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他在武隆运用电视影像教学片给当地的农民传播科学种田的知识,该县由此广泛开设的农民培训资源站就是他一手策划和经营搞起来的,如今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一个平台。

    一台由厉华他们红岩纪念馆工作人员自编自演的剧目,又一次把北京闹了个翻天覆地!

    红岩,因此属于重庆,也属于全中国;厲于昨天,也属于今天和未来。

    中国的事情就这样:北京一热乎,全国就跟着热起来了。于是,厉华他们的红岩魂就迅速在全国铺开,据说各省市之间抢得不行,厉华和重庆一时成为香饽饽。

    他叫张鲁,一位英俊的电视文学艺术工作者,重庆人颇能引以为自豪的人物。认识张鲁是前几个月的事,但知道张鲁却有很多年了。那是我在写落泪是金的时候,这部第一次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报告文学作品发表后,引起各界强烈反响。期间,笔者经常应邀在电视上做节目。有一天在电视台看到了张鲁事迹的电视片,当即有一种非常感动和遗憾并存的东西烙在我心上一感动的是张鲁不屈的精神,遗憾的是没有能采访到张鲁这位在担架上施爱播恩的红岩人。

    谁也不会想到,一个革命传统教育的展览能吸引如此多的自发观众。所以这事越传越热乎,北京城里的人都在说重庆的红岩展览好看、震撼人,于是单位就出面组织职工干部们看了,这一传十、十传百地整个京城都热闹起来了,大有谁不去看重庆红岩展览就很以为耻的那么一种态势。好家伙,轮到我们单位去看时,天安门东侧的人群真是如潮水一般,半个天安门广场快被占据了似的,而且规定时间,不能长久地待在里面不走,那样其他单位就进不来了工作人员—再在旁边喊着话。

    重庆人在近10年中有两次让北京这个地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回声,这两次都是因红岩而引发的。第一次是1996年的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这次展览据说完全是厉华他们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同志们想入非非做出来的,而它却掀起了后来轰动全国甚至让外国人都吃惊的红岩革命潮。

    10年岁月,对一个城市的历史来说,也许太短。10年重庆直辖留给世人要说的话却特别的多。也许我们用百万文字来记录她的成长经历仍然不会满足大众本能的某种愿望,但重庆的红岩却不能不说。

    一个不变的领导理念,又使这个闪耀的灵魂成为这个城市发展的猎猎旗帜,高扬着引领3000多万人民向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

    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人能对今天的直辖市有如此的希望和信心,难道不是对那些能够站立着生活的人的一种激励和鼓舞吗?难道不是红岩精神在今天的一种延伸吗?

    红岩小说是一位从敌人牢狱中死里逃生的革命者和一位作家共同完成的生命之歌。他们的名字应当被人们记住:罗广斌和杨益言。因为有了他们的小说作品,才让中国人认识了江姐和许云峰,以及唱会了那首红梅赞歌曲。

    2004年7月,张鲁作为重庆的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他是8个发言代表中的最后一位发言者。张鲁上台发言讲的都是他经历的一个个山村小故事,却让全场艺术家们感动得流泪……会后,二胡演奏家闵惠芬专门找到张鲁住的房间,激动地告诉张鲁:我是在会务处查到你房间的,我要专门为你演奏一段曲子。

    红岩带给重庆的无形资产没人统计过,但在我看来至少超过1000个亿的价值,而用1000个亿的金钱打造出的一个城市形象,未必能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红岩则不然,她让重庆这个城市所张扬和标贴的革命历史感与厚重感,随着岁月风雨扑打得越久,其价值越会翻倍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色重庆简介 >国色重庆目录 > 22、永远的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