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3、首席记者的眼里总闪着泪光
是,在他提出到綦江县最贫困的一个村子去采访时,该县民政局长说什么也不同意他去。这是为什么?后来罗成友打听到,原来那民政局长不想让市里来的记者知道綦江的贫困村贫困的真相。罗成友还是有罗成友的办法,他撒了个谎,说自己是去专门写一篇县里领导如何关心农民的文章。那边就同意了,给他找了一个离县城比较近的镇去采访。那里是山区,车子行进一个多小时不能走了,罗成友便靠双腿往山弯弯里走。

    我到里面的一个村子一看,简直不敢相信。那里的老百姓,穷得什么都没有。其中有一家的一个女孩,看上去十四五岁了,她坐在门檻上,眼神呆呆的。按我家乡的习惯,一般过春节都要在大年三十吃汤圆。我就上前问那女孩说,你们家吃不吃汤圆?女孩子听了傻呆呆地反问我:叔叔,啥是汤圆?当时我心中难过极了:这么大的女孩子,连汤圆是啥都不知道,可以想象这里的农民穷到什么程度!这是1994年的事了!在深圳和你们北京,跟她一样大的女孩子都已经开始上网了,可我们重庆的山村里,这么大的女孩子连汤圆是什么都不知道,我心里很难过很难过……罗成友说:回城后,我把在綦江所看到的山区农民怎么过春节的事报道了出去,引起了城里人强烈的反响,甚至连与我同在一个报社的人都不相信我所说的事。大家议论说,新中国成立都40多年了,重庆农村不可能还这么穷吧!可那都是我亲眼所见,千真万确的事!从那一刻起,我就想:重庆还有那么多贫困的农民,外面根本不知道他们穷到什么程度。总得有人为这些贫穷的农民说说话吧!我想自己曾经也这样贫穷过,我现在当了记者,我不去为他们说话,还能有谁去为他们说话呢?

    坚定我这份决心的还有一次是在直辖市成立前后我到巫山庙堂乡的采访。罗成友讲了另一则他的亲身经历:这个庙堂乡,罗成友前后去过3次。他给我找出了第二次的,也就是1998年时去的那次所看到的和后来报道的情况:

    庙堂乡地处重庆与湖北的交界处,面积82平方公里。此地山高坡陡、沟整纵横,岩石占总面积的807。以上,全乡村4540亩耕地就嵌在这些岩石缝里957。的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不少坡度在60度以上。当地农民说:这样的地,只要连续干旱7天,泥土就会顺着山坡哗哗往下滑。民谣唱道:漫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

    农民黄会宝全家4口人。3个孩子睡在一个大筐里,盖树叶防寒;他本人用木头圈一个长方形的框,睡在框中,盖的是杂草,就这样过冬。

    采访中偶然得知有个母亲被人拐卖走了、父亲外出一年多杏无音信的曹家四姐妹,我们便专门去采访。元月8日,我们去她们家,那天大雪纷飞,8岁的小妹妹只穿一件单衣、一个线背心,在寒风中冷得直哆嗦。在这个家,我们看到里屋旧木床上铺的是破篾席,床上一堆烂棉絮,四姐妹晚上就这样挤在一起睡。外屋是一个灶台,旁边有一台磨碎玉米用的石磨。孩子们想吃的时候,就用石磨磨几个玉米棒子,再放进灶台放些水热一下,算是全部的食物,连一点盐和菜根丝都没有……

    这样的情况绝非个别。全乡农民家产不足200元的占57。不足1000元的占3004。绝大多数农民家产不足2000元。全乡农民衣不蔽体的有70户;30的农户缺粮,有的长达半年。还有20。农户常年吃不上盐巴。一半的成年男人从没穿过内裤,妇女们用的月经垫全是草木灰和破布及塑料薄膜纸。全乡农民近5年中每年以100人的速度减少。1993年底,全乡有3031人,到1998年底全乡只有2561人。

    农民穷,乡里单位的日子也难过。乡供销社、粮站、畜牧站都只有一人守屋;财政困难,乡干部工资基本不能按时发放,每年预算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色重庆简介 >国色重庆目录 > 23、首席记者的眼里总闪着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