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拨浪鼓”奏出的乐章
感到摇几个月拨浪鼓,不如走两趟广州、上海贩点小商品赚得多。再就感到廿三里毕竟是小镇,离火车站、离县城又远,很不适合做买卖,于是摇了几百年拨浪鼓的义乌人,从此放下鸡毛换糖的活计,把注意力放在了做各类小商品买卖上。在告别廿三里老街的旧市场时,我们小镇上曾经出现了齐山村的一户农民用了两台拖拉机把全家积存的1吨多重鸡毛换糖而赚来的硬币,拉到信用社储蓄。银行为此发动了全体工作人员整整数了五天,才把这两拖拉机的硬币数清,总共是43439元!

    在我临别计三里时,村支书朱有富别有一番感触地向我透露了当地的这一传闻。这个真实的传闻,虽然是在无意间听说的,但它在我心头却占了很大的空间,因为我不止一次在品味拥有吨多重硬币的主人在平时是如何积存它的,而当这些辛辛苦苦积存下来的硬币被满满地装上两台拖拉机上驶向信用社的路上时,其主人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虽然因为时间关系我没能采访到这位存硬币的农民,但从他一家一户所拥有的如此多的硬币以及他最终毫不犹豫地将其存人银行的那一瞬间,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义乌人独特的积财方式和从商的决断行为,那是十分叫人钦佩和深思的。

    许多精神是可以学习得到的,而许多精神又是无法学习得到的。义乌过去创造的鸡毛换糖从商方式流传了几百年,使在一方贫瘠土地上繁衍生息的骆氏后代得以传宗接代。今天他们继续和发扬鸡毛换糖的精神,在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中谱写新的乐章,都具有深刻而不朽宝贵精神财富。

    就在被如今的义乌人、视为中国小商品市场莫基者的谢高华书记到任义乌前夕,义乌所在县城的稠城街头便开始了一群群做小买卖的生意人。这中间有上面提到的冯爱倩、何海美、金莲珠等人,他们都是义乌市场的第一代经商者。这些人中间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人物,他便是黄昌根一现今义乌人市场里绝对的大亨。

    黄昌根也干过鸡毛换糖的事,而且是廿三里市场上最早的客户之一?但因为黄昌根是地主狗崽子,生产队不发他外出从商的证明,于是他只好在家摇他的拨浪鼓。而正是这种非人性的压:迫使这位具有天才经商经验的农家汉子饱受痛楚。在今天千千万平个义乌经商者中,上一点年岁的都知道和了解黄昌根这个人,为在义乌所有经商者的眼里,早期的黄昌根是受苦最多的一个。他母亲是解放前的地主小老婆——解放后改嫁了还当了好人,所以这解决定了黄昌根要比别人更往下低;他黄昌根多才多艺、聪明超人,因而也就决定了在那些特定年代里他要比别人更多地碰上倒霉的事。那年他实在脚痒也想偷蔚出去鸡毛换糖,可老天不作美,在经过一条山溪时,滂沱的大雨唤来咆哮的山洪,挑着货郎担的黄昌根只觉脚底滑,连人带相掉进了滔滔而去的山洪激流之中.当时他惟有的一个知觉是:此次是死定了。但上帝没有让其过早地结束苦难,一位卖山货的人路过时搭救了他……黄昌根因此认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可哪来福呀?他听说廿三里市场上能做小买卖,于是手巧心灵的他便在自个家里办起一个小作坊一其实就是在家门前挪出一块空地,做黄泥哨子。这种不用任何本钱的事正好适合他黄昌根做。黄泥哨在当时对小朋友们来说是很受欢迎的一种玩艺,只要有力气和手巧就能制作,经黄昌根十个指头来回掐掐捏捏,一把把小哨子就成了,而且他一天竟能做500个这样的小哨。

    快来买啊,一分钱个!黄昌根哪敢在市上把这些泥巴做的小玩艺卖高价,他把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压到了最低点,没想这些小玩艺大受欢迎,毕竟一分钱能买到一样东西,再穷的人也不会在乎这么便宜的买卖。黄昌根呢,回家一点钱,整整五块哪!他想我在家挣工分一天也就几毛钱,这几毛钱与五块钱之间的差异可非同一般呀!黄昌根望着门前的一堆黄泥巴乐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家日记简介 >国家日记目录 > 第二章 “拨浪鼓”奏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