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章 “拨浪鼓”奏出的乐章
也能猜到,只是因为到了义乌,到了拨浪鼓的故乡,它勾起了我儿时对换糖人的那份特殊感情,在今天日日尝惯了冰淇淋和雀巢咖啡之余,很想再尝一次阔别了几十年的正宗的义乌青糖块。义乌人又笑了,说我们现在可以给你搬来很多很多,却还实在没有哪家能一下给你拿出一块当年换鸡毛的那种糖块了。我听后虽然多少有邱遗憾,怛在看到当年的换糖人如今家家富裕、户户小康的新景象,心中仍然兴奋为多。

    但我还是有一个要求,就是要亲自到一趟廿三里,着一看这个曾经是拨浪鼓和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源地。

    廿三里在义乌一带名气很大,由于它同周围五个集镇的距离在旧时均为23里路,故而得名。眼前的拨浪鼓发源地,与我想象中的小镇差距实在太大。你看那数公里长的宽阔大道,主人说最宽处有36米;再看大道两边全是清一色的崭新楼宇,均有四五层高。从路面到楼房,都是农民自己花钱修建的。主人不无自豪地告诉我。

    就是这个以往只有一条小街的拨浪鼓故乡的小镇,如今仅集镇面积就达四五平方公里,本地城镇居民人数达2万多。加上1万多外地打工者,集镇人口已超过3万人。近千个大中小私人企业密布全镇,组成了已具现代化规模的浙中名镇。据说,小镇匕的…块四五十平米的地基,现今售价在30万元以上。如果在好地段还不止此数。当我跨进镇政府的大院,抬头仰望正面耸立的办公大楼时,我马上为京城的部委楼叫屈,因为廿三里的镇政府大楼好个气派!

    这是托改革开放政策和义乌市场红火的福。接待我的儿位镇〒部连声谦虚,等中午就餐时我才知道他们说的全是实情,与我同桌的五个镇干部中,有三个是当年拨浪鼓出身的敲糖帮。主人们介绍说,在他们这儿近几百年以来,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摇拨浪鼓的。那时,男人挑着货郎担走南闯北去鸡毛换糖,家里的女人则把男人们换回来的货物分类处置,或制糖扎花,做些小工艺品,为当家人再次出门备货。廿三里的那条不足二否米的小街,便是远近敲糖帮们进行自由交易的惟场所,也就是后来发展成整个义乌小商品大市场的始发站。

    旧街现在还有?

    有,镇里保留了它。

    这是个喜讯,我情不自禁让主人带着前往。

    眼前的这条一线形小街,是那种我儿时熟悉的江南小镇街道。它的街道仅有两根扁担那么宽,弧形的石子马路,左右两边的铺面依然是旧时的内容:杂货铺,小面馆,剃头店,而这街景注定现在不会再顾客盈门了。在一个字画店铺里,见一位斯文的老者正在写春联,我便过去招呼。

    老伯姓赵名伟懋,今年66岁,以前是位教书匠,退休后在自家的临街小屋里开了个书画铺面。现在大家都富裕了,逢年过节,大利大吉什么的都爱添点喜色,所以我的小生意一月也能挣1:儿百元。老伯乐滋滋地说。

    这条小街有多少年头了?

    远的说不上,但现在这条街样,据说太平天国时就这个模那……你记忆中什么时候来这条街上做生意的人最多?

    割尾巴的时候呀!老伯脱口而出,我却一下未解此意,他忙又说一句:就是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那时我们义乌这一带的人没得好日子过了,所以外出鸡毛换糖的人最多,那时这条街也最热闹了!

    老人的黑色幽默使我们忍俊不禁。可不是林彪、四人帮在农村大割资本主义尾巴,把中国老百姓割得苦不堪言!狡黠的义乌人有这鸡毛换糖的高招,故而廿三里这条小街上长着的资本主义尾巴竟异常粗壮,这不正是一则义乌人创造的绝佳政治幽默吗!

    怛义乌人自己淸楚,为了这则黑色幽默,他们所付出的却是滴滴血泪……

    在义乌几十万经商大军里,施文建是第一批从廿三里走出红色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国家日记简介 >国家日记目录 > 第二章 “拨浪鼓”奏出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