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结束语 生活没有尾声
与百姓是鱼水关系,只要人民需要,不管谁都会去做,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新中国成立了,党成了执政者,人民群众成为被执政者。而执政者随着各式各样的体制机制的建立,关系错综复杂,条条块块,形如蛛网。似乎成为缺了谁都不行,可常常又缺了谁都没关系的局面。久而久之,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成风,遇事推诿扯皮成了家常便饭,论功行赏时则你争我夺,好不热烈。这样的结果,倒霉的则是那些需要真正解决难题和难事的人民群众,他们举冤无入门处,下跪求不到神仙,最后只得冲天骂娘,揭竿而起。梁雨润说到此处,感触颇深道:我这样职务的干部在农村和基层也算是个“大官”了,天天会遇到各式各样农民群众的事,按照体制条块分工,百姓的事都是你可管可不管的事,假如你认真负责地去过问和处理了,天大的难事也可能就迎刃而解了。相反你躲着避着,谁也说不出你什么,可针尖儿的小事可能酿出了巨大冤情,人间悲剧。

    梁雨润说他因此常想着这样一个问题:老百姓特别是农民们的事会有多大?有多难办?说白了,无非是些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对干部作风和司法不公等问题看不惯,比起我们一些干部关心的职位升迁,妻儿工作安排,孩子上学问题要简单得多。为什么我们的干部对自己的事处理得那么投入,那么游刃有余,而到为群众办事时就那么讲究“分工”,能推就推,即使火烧眉毛的事也麻木不仁?说到底,就是没有把人民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看待,对人民群众缺乏基本感情。

    是的。梁雨润的话其实替我回答了广大读者追觅他本人为农民群众办了那么多好事难事的“内在动因”,而这也正是我探究他为什么能成为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的“思想根源”。

    在夏县的日子是梁雨润参加工作30多年里的短暂一站,然而他在百姓心目中所树起的共产党干部形象的那座丰碑已经牢牢地根植在晋南大地上。今天我们再到夏县这个昔日的“国家级贫困县”走一走,你就会发现这儿的农民们早已不再愁眉苦脸,他们的心境变得阳光灿烂。这里不仅村风村情起了质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农民们的致富门路更加宽广。其中最惹人耀眼的要算几乎家家户户都引以自豪的“蔬菜大棚”了。说来叫人不敢相信,如今让夏县农民走出贫困奔小康的好似仙女散花般的遍地“蔬菜大棚”,竟然与梁雨润这个纪委书记有关,而且农民们这样说:“论功,梁书记头一份。”

    这不由引起我的好奇。

    农民们告诉我,在1999年前,夏县这个远近闻名的蔬菜基地上从没有过能“四季生钱”的“大棚蔬菜”,因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昔日曾有过的蔬菜基地美名的夏县最终还是戴上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1999年开春,夏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身为纪委书记的梁雨润阴差阳错地被指定为抓全县日光温室蔬菜棚建设的负责人。对这份“兼职”,梁雨润不敢轻视,他利用“主业”纪委工作的间隙,跑了一趟山东取经,回来就大刀阔斧干了起来。现今已是夏县农业开发委主任的吕全印,当时在禹王乡当党委书记,老吕一谈到梁雨润抓蔬菜棚的事大为感慨,话匣子像倒了个似地往下滑——

    这老梁,他抓蔬菜棚建设,就像抓案子似的那么雷厉风行。我记得清楚,那天早晨也就五点来钟,我还在梦中,突然他打电话来,说他已经到了我的乡党委办公楼门外。我问他有什么急事起这么早?他说你快起来,我们一起看哪个地方能适合搞蔬菜大棚。我被他逼得没办法,只好钻出热被窝,跟他到了一块荒丘上察看地形地貌。当我们认定那儿的土质和地势能建蔬菜大棚后,老梁挥动镢头就带头干了起来。可建一个大棚就得7000来元,全县推广1万亩这样的日光温室大棚,就得7000万元。咱夏县是贫困县,哪来这么多钱?看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根本利益简介 >根本利益目录 > 结束语 生活没有尾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