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篇 长江源头记
雪。人一年四季都得穿棉衣,最冷的季节棉衣早就抵挡不住酷寒了,需要用“四皮”全副武装全身:皮大衣、皮棉帽、毛皮鞋、皮手套。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笑话,在青藏线上流传至今:一年夏天,水文站的一位同志去京城办事,动身前长江源头正飞飘着大雪,他披挂着“四皮”出发。往内地一路走去天气就越变得暖和起来,他也就不断地减少着身上的衣服。到西宁后就脱掉了皮大衣,到了西安倒车时他又甩掉了毛皮鞋和皮手套。到北京那天,一下火车他便看到满世界的人都摇着扇子。空气热烘烘的,一会儿他的额头就渗出了汗粒。可是他的头上仍然扣着油不拉叽的大皮帽子。许是在冰天雪地呆得久了,习惯了头上终年捂帽子,天气再热他也可以让帽子压在头上才觉着舒服。这位戴着大皮帽的“沱沱河人”,就这样旁若无人地走在盛夏首都的大街上。人们都向他投来了惊异的目光,他也没有发现没有意识到自己有什么异于众人的特殊穿戴。

    沱沱河的奇寒酷冷把好端端的人都折磨得麻木了,傻了!

    这一天,我在青海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格尔木分局办公室,采访了老水文工作者王伟同志。王伟在1966年3岁那年,就跟着父母来到青海。他毕业于湖北水利学校陆地水文专业。20多年来他的双脚几乎踏遍了青海大地上的江河湖海。好像天生的吃苦咽苦的筋骨,他爱在最困难的地方摔打自己。他在唐古拉山下的雁石坪水文站和沱沱河水文站就不挪脚地工作了八年。这两个水文站都位于长江源头,所以王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江源水利人。直到今天,他还和妻子过着两地分居生活。妻子在西宁上班,儿子在广州上学。长江源头恶劣的自然环境使王伟吃尽了苦头,也营养了他的筋骨。王伟百感交集地给我回忆了那八年中他和同事们所经受的一切。如今已经是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领导的王伟,在回忆起昔日的事情时,显然是把今天的自己打碎,重新拼合成在沱沱河水文站工作的那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对那个地方的那段经历太有感情了,这使我对他充满了敬意。我觉得他这大半辈子永远是长江源头一个普普通通的含辛茹苦的野外水文工作战士。难得的本色!

    他的回忆是悠远的,有时甚至难免有几分沉重。这,我能理解,能给予他深深的同情。

    我先给王伟提了一个很幼稚的也是带常识性的问题:水文站的任务是什么?

    他说:观测水位,试测流量,记录水的蒸发情况。一句话,就是发现和掌握水的变化规律,为开发利用水资源积累资料。

    他们具体的工作程序分巡测、住测两种。观测的时间有四段和八段两种,四段是:早晨8时、下午14时、晚上20时和凌晨2时;八段的观测时几乎贯串在一天24小时的始末:2时、5时、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

    水文站的同志每天从早到晚都在超负荷地运行,奔忙。这就告诉人们,坐落在源头的那间小屋只是他们吃饭睡觉的歇脚地,他们真正活动的舞台是在四野茫茫、风骤雪狂的世界屋脊上。王伟的回忆显得沉重、悠长也正是因为这一点。

    我特地找到了2006年的一份旧材料,从记录在上面的那些让我们外行人似懂非懂的文字上,可以猜测到我们这些可爱的水文工作者为观测长江源的水文资料付出了多么艰辛的汗水和心血——

    沱沱河站,1958年9月设立,在格尔木市唐古拉山沱沱河乡政府所在地,是长江流域金沙江上段沱沱河的干流控制站。该站高寒缺氧,东经92°27′,北纬34°13′,海拔4500多米。控制河长350公里,集水面积为159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约9.4亿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25.2m3。历年最大流量为750m3,发生在1966年8月24日。历年最小流量为0m3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13篇 长江源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