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13篇 长江源头记
,发生在1976年2月6日。多年平均输沙量111万吨,多年平均降水量288mm。历年最大年降水量8mm,发生在2005年。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02mm。该站观测项目有:水位、含沙量、降水量、蒸发量、水温、岸上气湿、地下水位、地下水温、冰情。

    确实都是一些技术性术语,枯燥,外行人很难看得懂。但是,这是沱沱河水文站的同志们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丰硕成果。他们的工作有多繁琐、多单调,从这段文字上就可以感受得到。不是一月两月,也不是一年两年,而是年年如此。王伟一干就是8年,有的比王伟干的时间还要长,还有的一直干到退休。没有一种甘于奉献的精神,行吗?

    很有意思的是,水文站守着长江源头,却缺水,缺淡水。沱沱河的水质差,咸水。水文站的饮用水要到几十公里外挑淡水,夏天还好说,季节一走进秋天,水就结冰了,储存的水不够吃,他们只能砸冰块化水做饭。砸冰,实在是一件舍力又劳心的活路,每次砸冰取水时,手震得裂开一道道血口,溅起的冰碴水滴浸入血口,疼得钻心。那也得坚持砸冰。寒风吹着,身上不断有水滴落下,很快就披上了一身冰铠甲。如果再加上高原反应,头疼,恶心,四肢乏力,那就更惨了。一次,一个同志去砸冰,不当心脚下一滑,摔进冰窟,他挣扎老半天衣服上的冰坨越结越厚、越重,怎么也爬不上来。站上的同志久等也不见他回来,赶去一看,他仍然在冰窟窿里扑腾着,完全成了一个冰人。大家七手八脚地把他救了上来。这位落水的同志还是弄得感冒了,发高烧,赶忙送到格尔木医院抢救,才保住了他的性命。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文站的条件、设备总是在不断地改善着。后来上级给站里配备了一辆旧汽车,柴油车。这样他们巡测时就可以坐上汽车了。省了点事,也带来一些麻烦。那是1985年冬天,长江源头遇到了罕见的大雪灾,整个沱沱河、楚玛尔河以及源头的所有江河都被积雪覆盖得严丝合缝。水文站的同志照样还得巡测。那天,他们乘坐汽车走了没有多远,车就抛锚了,油箱里进了水,结了冰。车熄火了。司机别无他法,只好用喷灯烤油箱。来油了,开上车跑一段路。油箱又结冰了,再烤,再开上车跑一段路……耽误时间倒在其次,最让人担心的是烤油箱时弄不好柴油一燃着就可能爆炸。这样,他们就要小心翼翼地躺在冰雪地上捧着喷灯烘烤。冰化了,地上的雪也消了,弄得浑身上下全是泥,放下喷灯,很快又结了冰。那天,他们本该在傍晚结束三个时段的勘测任务,由于路上三步一停两步一走,回到水文站已经是次日的凌晨两点钟了。

    王伟怀着痛惜的心情给我讲了一对夫妻水文工作者在长江源携手拼搏的故事。丈夫小黄,妻子小段,他俩都是从江南水乡自愿奔赴边疆支援青藏高原建设,在同一个水文站工作。日出上班,日落归来,全力工作,恩爱生活。一天,他俩测流完毕后,由于风浪干扰推迟了下班时间,天色将晚,才乘坐小船赶回水文站。没想到归途中忽起暴风,河面上掀起层层浪头。他俩加速划船赶路。那暴风非但不减小,反而越来越猛。就在他们的小船顺着一个河弯转方向时,船随着风势翻倒在河里。妻子小段被扣在船下的河水里,她穿着笨重的胶裤,很不便当,怎么挣脱就是出不来。小黄急得心里像起了火,他赶紧慌手慌脚地去救妻子。殊不知他的双眼高度近视,就在他下水摸寻妻子时,眼镜掉进了河里。这一来他什么也看不见了,跟瞎子一样。他哭叫着妻子的小名,继续在河里摸寻着。妻子被水冲到了哪里,他不知道也看不见,怎么能寻得到呢?于是他声嘶力竭地呼喊着让人来救助,可是荒天野地的。哪里有人!小黄不甘心妻子就这样流失在长江源头,他还是一面在河里摸寻着一面高声呼叫来人救助。后来,声音嘶哑了,嗓子流血了,他还在呼喊着……他在冰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13篇 长江源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