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0篇 郁孤台下清江水——赣南治水记
心里,赣南的水带给他“一水楼前绕,半空图画开”的深刻印象和奇妙感受。

    生活在这一方水土的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存与发展中,付出了怎样的血、泪与汗的奋斗!

    源区内实行全封山,严禁采伐林木、采集野生植物、猎捕动物、烧荒、采石、采砂、取土等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采取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封则封的原则,推广速生林和丰产优质果树栽培,抓好水保封山,保护原有植被。发动群众治理水土流失,不断提高山地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了森林的水资源涵养能力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源区内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为下游珠江三角洲及香港提供了安全的生活饮用水。

    安远境内的九龙山将全县分为两个水系,且分属两个水系的两条河流的源头,即长江水系的贡江源头和珠江水系的东江源头。

    赣南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江南红色沙漠”、“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惊呼,就是当时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生动写照。

    赣州“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粤闽湘之要冲,是古中原联结闽粤边境的枢纽。在客家先民南迁的过程中,赣南较早接纳了中原汉族移民,成为客家人最早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为建设和保护东江源区生态环境,定南大力实施治污工程,清理整顿关闭了一大批污染企业,凡对环境有污染的项目坚决拒之门外,去年以来先后拒绝有污染或环保不达标的企业资金总额达18亿元。

    据《赣州府志》【清同治版】记载,刘彝在虔州做了三件大事:

    为了保障下游东江的清澈,九曲河两岸几十万客家儿女作出了巨大的奉献,他们迁离居住了多少代的家园,留下了这一方至宁至静的净土,留下了这一条至纯至洁的圣水。

    在龟形的赣州古城图上,南北向一个清晰可见的古篆体“寿”字形结构下水道平布其上,东西向是一个古篆体“福”字形结构下水道平布其上。其所据乃古代城市风水学。因主要线路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沟亦因形而命名。

    郁孤台下清江水,愿你永远清澈,纤尘不染!愿你长流不息,造福万代!

    江南历尽佳山水,独赣潺潺三百里。

    一是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断面宽大约90厘米,高180厘米左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分别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

    作为全国著名的生态县,安远县围绕东江源的“一江碧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绿色经济,从而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获得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三百山被广东旅游部门评为自驾游特色线路,安远脐橙被评为“中华名果”……

    明清时期,城市除了在形态上维持卢光稠构造的六街基础,建筑了更多的房屋,细化了更多的街巷,有了徽式、宅第式、骑楼式等更多舶来的建筑形式出现。至民国时期,赣州老城区的面积有了一定的外延。东大街外向南延伸至马坡岭,镇南门向南延伸到了南门浮桥。

    山脉相接,水脉相连。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相隔千万里,共饮一江水。在江西流传的古语中,不管是“江西九十九条河,只有一条通博罗”,还是“九曲河通到广东,条条竹排下老隆【广东龙川】”,无不佐证了九曲河联通粤赣两地的血脉作用。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团曾专题对江西省定南县东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进行过考察,对定南人民长期以来为保护东江源无污染、无公害所做的贡献深表感谢。朱森林同志欣然题词:

    郭沫若借郁孤台吟唱的,是赣南人民治山治水,保护南入粤港、北流江西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0篇 郁孤台下清江水——赣南治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