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1篇 都江堰散记
    上善若水,应当是一个哲学命题。尽管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表面是说水,而后面所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却无疑是喻人的,告诫人们,其安身立命,人也应像水一样,随遇而安,善于处低洼之地,心若止水。

    上善,当然不是一般的善,而是最高的善,水善于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李耳认为,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目中至高、至圣的“道”了。

    也许是当今为善不举,人们才屡屡呼唤善的回归,电视屏幕以及城市广告趋之若鹜,“上善若水”出现的频率奇高,遂成为商家赚钱的工具,连卖房子也打“上善若水”招牌,且常与“厚德载物”联用,有时让人一头雾水,老子如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这次的都江堰之行,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也有“上善若水”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我在试猜,是实指水吗?是在褒扬都江堰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水文化精神?我想都是吧。这一次,倒没有被愚弄和亵渎的感觉。

    距离我上一次来都江堰,历史的浪花已淘去26个春秋。我和都江堰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我曾服务过的长春电影制片厂,1983年就拍摄过电影《李冰》,除了艺术,那也是长影人对李冰的一种精神顶礼。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脚步跨越几千年,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

    你站在鱼嘴、飞沙堰,置身摇晃的安澜索桥上,或在伏龙观俯视从宝瓶口喷涌而下的激流,你会有恍如隔世之感。岷江水几千年如一日,奔腾而下,水声宏大,吼声如雷,一如往昔。可我知道,那已不是旧日之水,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涉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游戏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吧。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那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历史名人的影子,杜甫、李白、岑参、刘禹锡、陆游……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吟咏历千百年不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它所以扬名天下,还仰赖诗圣的两句诗传世:“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而两千二百多年前“低作堰、深淘滩”、劈山引水,修成造福千秋、造就天府之国的蜀郡守李冰,才是名诗、名句流传的载体。

    如果说文人诗文难免多溢美之词,那么,史家是严肃的。司马迁的《史记》绝不可等闲视之,他除了把沫水与岷江张冠李戴而外,其余的话都准确:“蜀郡守李冰凿离堆……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舟行,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科学发展了,技术先进了,我们今天也许不屑于李冰时代的原始手段,靠火烧、水浇裂石开山,切断玉垒山,凿离堆、修飞沙堰,会被今人视为“原始”。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高坝那样令人惊叹的同时,也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回游的线路,用不着把鱼儿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出来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长大。

    这带有蛮荒色彩的工程,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不曾淹没地下的文物,也用不着担心它会改变气候、诱发地震,它才是生态的杰作!

    这几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很时髦,祭古狂潮席卷中国,黄帝、炎帝、大禹、孔子、老子纷纷被抬出来顶礼膜拜,为争历史名人“故里”,口水战连年不休。他们既不是真心承袭文化传统,也不是保护文化遗产,炒作的功利目的极强,打着复古、复兴的旗号,背后不过是利益驱动。我担心,狂潮过去,会遗下遍地垃圾。

    所幸都江堰的放水节不是这样。他们不是单纯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1篇 都江堰散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