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25篇 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
渠道再结婚,修好渠道再去看望两老。戴中桂的真诚得到了公婆的谅解。

    “我们都是年轻人,正是出力的好机会,修渠误不得,结婚可以推迟,我对你没意见,等渠道修完,再结婚好吗?”戴中桂对未婚夫丁秦政说。

    丁秦政高兴地同意了。

    戴中桂确实蛮倔强。第二阶段工程结束后,不少民工回到了生产队,她却要坚持到通水。

    “小戴,你也回去,早点完婚吧。”有人劝她。

    “不,渠道还没通水呢。”戴中桂回答道。

    于是,戴中桂又要求参加第三阶段的战斗。她一连写了5次申请,连部终于批准了她的请求。得到批准的戴中桂十分兴奋,她连忙赶到已回到生产队的未婚夫家,劝他一起参加了第三阶段的战斗。

    当韶灌所有工程结束后,戴中桂才与未婚夫步入婚姻的殿堂。

    戴中桂不仅在灌区工地入了党,被评为先进个人,并参加了由6位劳模组成的先进巡回报告团。后来她还担任了村妇女主任。特别让她激动的是,在1996年举行的韶山灌区通水三十周年庆典上,她作为嘉宾被邀请到了韶灌。

    荒山变绿坡

    虽然渠道修建得像巨龙一样仰卧在山谷之间,但渠道两岸却有堆积如长城一样的废土废石。这无论是对指挥部领导,还是建设者都是出了一道不小的难题。

    还是让我们随同历史的镜头回到40年前,甚至60年前的花坪村吧。

    现在的花坪以前叫茅坪。新中国成立之前,这儿年年干旱成灾,除了地主霸占的那几十亩田,就是一些“干鱼脑壳”,别想能种上东西。居住在茅坪的穷苦百姓,不是做长工,就是讨米,不少人还被迫扶老携幼,流落异乡。解放后,虽然茅坪的人民分得了田地,走上了集体化道路;但由于茅坪人多田少,水又奇缺,只能插单季稻,要是遇上天旱,就连一季也难收。因此,这个地方每年还得靠国家

    的统销粮食。社员们吃着统销粮,不能为国家作贡献,还要拉后腿,心里很不是滋味。

    1965年,当修建韶山灌区的喜讯飞山越水传到茅坪时,社员们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不分男女老幼,全都喜气洋洋地忙着腾房子、打炉灶、架床铺,并且跑到村口,敲锣打鼓迎接从各地汇集来的建设大军。

    可是,就在此时,新的矛盾发生了。由于渠道从这里通过,占压了生产队的部分田地。这对于耕地严重不足的茅坪人民来说,简直是要命。他们望着田头土边堆积如山的废土,不免暗暗议论,意见纷纭。

    “土怎么老往我们田里倒哩?”一个社员跑到工地上责问起民工来。

    “不往田里倒往哪里倒呀?”

    “我们生产队的田本来就不多,被废土这样一压,还做什么田?”

    “这,这……”被问的民工怔住了,好一会儿才这样回答,“我们只管开河,管不了废土。哪能包娶老婆包养崽呀!”

    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矛盾还进一步激化了。这位社员又找到民工团的负责人老肖,“噼里啪啦”向他提了一通意见。

    老肖一声不响地听着,不时望望地工上的废土,也只好皱皱眉头,无可奈何。

    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这不是灌区建设的个别现象,而是普遍现象。整个渠道线上,几乎都有这个情况。然而,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盖房子还要出土打地基,何况修渠开河呢?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矛盾。

    “古今中外,搞水利建设从来没有不占田地的,这是不可改变的现象。”

    ……

    随着工程的进展,田垄中的废土越堆越多。老队长陈大伯的心也是越来越沉重。生产队的这些“心尖子”田被占压了,今后全队社员的吃、穿,对国家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25篇 湘中大血脉——韶山灌区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