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3篇 河源水传奇
声雷动。国家念兹在兹,百姓自然心生暖意。

    城与水的传奇纠缠至此,千般滋味,涌上心间。国家发展水库的战略需要驱动了时代的巨轮,在一念之间,数以十万计移民的人生之路发生了极大的转向。在个体渺小的时代,他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国家机器的带领下,重新走上了筚路蓝缕的复兴之路。也许,当他们看到如今玉液琼浆般的万绿湖时,他们的牺牲会得以告慰,也许,当他们看到下一代在青山秀水间肆意奔跑时,他们胸中的块垒将得以释怀。

    然而在强调责任和义务应该对等的当下,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日益彰显的今天,我们对库区移民、对河源的老百姓为广东省最大水质最好的水库数十年来的付出给予相对合理的补偿,是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改革开放31年来,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长,使得用水量暴增,加之现代生活造成水资源的水质性污染,使得这个中国水资源大省也倍感用水紧张。珠三角地区对优质水资源有强烈的需求,因而水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成了十分现实的问题,新丰江水库的初始水权、水权再分配、水库水权价值以及确认河源市对水资源有使用权、可交易权、收益权等,对加快山区特别是库区移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探索建立东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er h3">五

    游船行驶荡漾在万绿湖的碧波上,晴空如洗,豁然开朗,仿佛徜徉一片绿油油的海洋。不时划过一座座湖中绿岛,那是当年的巍峨叠嶂,如今偶露峥嵘,静卧水中央。转瞬50年过去,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然客家古邑,万绿河源清新依旧。当年它的建造者已经渐渐老去,身边又聚集了新的建设者;最初的移民也告别了流离失所的动荡年月,新生活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斗转星移,万绿湖看着身边的人来了又走,始终用她那一池玉液琼浆滋润着东江两岸的万千黎民。

    1988年,河源废县置市;1994年,新丰江水库改名万绿湖。从此,一个全新时代正悄然来临。

    河源别名槎城,是东江河畔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其名据说还有来历,城市三面环水——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城中,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又东面交汇——乍一看,恰如一只木筏浮于水面。

    又河又源,自然与水分不开。河源市位于粤东北山区与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区的接合部,属山地丘陵地区,山岭与盆地相间,境内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东江、新丰江纵贯全境。因山地过多,地势偏远,河源并不适合发展工业,但也因此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依山傍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在河源境内,集雨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47条之多,其中最大的河流东江——在河源境内流程为256公里,流域面积达13794平方公里,占整个东江流域的51%。因此河源人拥有让人羡慕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高达5400立方米,约为全国、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2倍。更何况,他们还拥有华南地区最大水库——新丰江水库——因其四季皆绿、终年清澈,又名“万绿湖”。

    人类环境风云突变的世纪之交,万绿湖成了广东水资源惟一的奇迹!

    2009年7月,南方日报与广东省人大常委会环资委、南粤环保世纪行委员会联合对广东江河水进行了为期4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以大型报道《广东江河水》的形式见报。该报道全面扫视了广东省江河水污染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广东河流的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严重损害了南粤的母亲河。如果不尽快将江河治理与保护纳入科学发展体系的话,污染势必有恶化的危险,那时再来治理早已病入膏肓难以挽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3篇 河源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