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5篇 梅江在我心上流——梅州儿女治水壮歌
    引子:迟到的采访与难忘的记忆

    又见梅江。

    站在这雄伟、壮观而又美丽的南堤上,江面上是朝阳下像缎子般闪着波光的江水。对岸,坚固的新堤护卫着的旧城,高楼林立;身后的南片,也早已成了一片新城区。新修的街道宽阔,新盖的住宅楼成排,车水马龙,完全是一座现代化新城景象。

    啊,这就是我的故乡梅州当年的县城吗?是数十年来伴着我的生命征程在梦中奔流的梅江吗?

    我按捺着游子归家见到母亲一样的激情,凝望着,扫视着,寻觅着……我不停地翻动我30多年前脑库中的记忆,就像电影画面回闪的镜头,同眼前的一个个景物作着比对、连接和忆想……

    此刻,我觉得想要用一两句话来形容眼前梅江的变化表达我对这些变化的理解,已经力不从心。不论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土生土长的梅州人,还是近些年兴起自驾车梅州游的匆匆过客,都对这梅江边“一河两岸”的建设成就和环境美,从内心深处发出由衷的赞叹。作为作家,我觉得眼前最合适的,莫过于先细细地看,细细地思索。当然,作为喝梅江水长大的游子,无以一丝金银回报父老乡亲,今日能为故乡治水立传——努力写一则壮歌,也殊显难得和珍贵。30多年来,从作家和记者的岗位出发,笔者写过许多报告文学,写过叶帅最后一次故乡行,写过雷州的县委书记,写过劳动模范、企业家,写过改革者……今日要用我的笔来记录客家儿女与梅江的关系和历史,心中既荣耀又感笔杆的沉重。笔者深知自己在写作历程上是一次对故乡别有意义的采访,但,却是一次迟到的采访了——心的深处有一点对人类与水与大自然关系的迟到的补课感,和对故乡回报太迟的亏欠感。

    如今,当我带着这个任务伫立在梅江南堤上的时候,眼前的景致,实在很难同我脑海中记忆的镜头相对接:——

    30年前我曾走过的江边低矮破败的土堤呢?那是每年春夏洪水以后总是遍体鳞伤千疮百孔的堤。它抵御不住洪水的冲刷,十年九崩。它护卫不住岸边的民居和田园,不管是金黄的稻谷、孕穗的玉米、碧绿的菜园,转眼间都会在决堤的洪水中变得无影无踪。一眼望不到边的是浑浊的泽国。许多经不起水浸的泥砖屋倒塌了,乡民失所流离。无处可逃的鸡鹅猪鸭溺死后,满地散发着臭味,蛇鼠横行……

    眼前,花岗岩垒起的长堤对列两岸,坚如磐石,管制着静静的江水。打磨得光洁好看的花岗石围栏前,老人忘情地抛出长长的鱼竿,悠闲地垂钓;宽阔的水泥堤面,车行有序;一侧花圃环绕的广场,舞者翩跹。——

    那中心埧前面南堤下黄墙绿瓦的天主教堂呢?那是赤日炎炎骄阳下钟声悠悠的教堂,“文化革命”中在红卫兵“破四旧”、“砸烂封资修”的口号下,被冲击得七零八落;附近低洼的菜地、村头的荆竹和张着饥饿大眼睛的鱼塘,静静地无言地默`默望着夕阳……

    眼前,在雄伟的江堤护卫下,一条条宽阔的大街辐射开去,店铺林立,市声喧哗;客都新村一栋栋带阳台的新住宅,排列有序;一座宏大的上书“叶剑英体育馆”的建筑,大气体面。它像这座城市的一张名片,立马让人想到这里素来就有的“足球之乡、体育之乡”的美誉。

    眼前,高高的大堤前,绿波荡漾,水溢河满。我知道,离城没多远的丙村梅江河面,早就建起了拦河大坝和水电站,江水长年不枯不竭。眼前没有沙滩足球赛了,今日到了堆沙年龄的小姑娘,改行在江堤上练习着跳绳子。——

    更难忘当年,河上小小的打渔船,月下艄公的号子。河边汲水、洗衣的姑娘,随口而出的热烈动情的客家山歌,歌声顺着流水飘荡……

    当然,这诗情般的画面,只能出现在风调雨顺的年月,那才会有这般安乐太平的日子。那样的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5篇 梅江在我心上流——梅州儿女治水壮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