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37篇 韩江日夜流
于城门为什么没“门”,这是一道历史的谜语。

    现在看来,这一道又一道谜语,是没有谁能猜破了。也好,就让它留在历史的深处,给我们一种神秘;让它带着岁月独特的印痕,给我们咀嚼的回甘。

    我很喜欢这道城墙,这是迄今中国一道独一无二的城墙,放眼看去,偌大的中国,960万平方公里,还有哪一道城墙历1057年,还在江边巍然屹立,抗击洪水?!这,又是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城门,举目望去,哪一座城市,哪一道城墙,哪一个城门,是用这种独特的方式,在堵击洪水?!

    然而,我又叹息这道城墙,要不是年年不断的水灾洪患,这道城墙,还能如此巍然?

    是的,这么多年的风风水水,这么多年的聚啸无常,对居于下游的潮州人民,是一个巨大的心理压力、巨大的心理考验。乾隆《潮州府志·灾祥》记载:“九年,秋七月,韩江大涨,初七日水漫湘子桥,戌时大雨,讹言堤崩,妇女扶老携幼奔拥入城,城外一空。”你看,一则传言,不知在谁嘴里信口一说,倏忽之间,就立即传遍城乡内外,引起满城恐慌。

    方耀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又是一次暴雨成灾,洪水像无数手执强弓利矛的猛士,一声呐喊,汹涌而来,齐齐刺向在下游苦苦坚守的土堤和城垣。韩江沿岸多处堤坝溃决。湘子桥东桥一个桥墩崩塌。广济门前的月城受大水冲击,产生剥落。江水从城堤多处渗漏入城,城内街道水深数尺,城垣岌岌可危。这是这道众志成城的城堤建成后,所遭遇到的第二次较为严重的水患的威胁。

    这一年是清穆宗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夏月。

    就在这多雨、潮湿、雾瘴的鬼天气里,方耀离开行辕,登上城楼,会督全城文武百姓,合力抢护。

    在潮州,方耀是一位奇人。这位潮州镇总兵,正二品武将,历咸丰、同治、光绪三位皇帝,帅旗不倒。就在这次满城渗漏的洪水过后,方耀坐在镇台里的灯下,听着檐下滴滴答答的雨花,一边默默地思索,一边在纸上急急地写着。

    行兵作战的人,总是有不同于凡人的思路。方耀派人全面维修城堤,具体的方法是,在城墙顶端的中轴线,开挖一道深沟,宽三四尺,深2丈余,直达城基底部,然后用贝灰搅拌红糖、河沙,夹板舂筑一道三合土的“龙骨”,培土复原,使与城墙内外沿的砖石黏合为一,既保持城堤的原貌,又成为一道工坚料实、胶粘固结的防水墙。这一次工程,耗银16050两有奇,民间捐十分之六,方耀垫付十分之四。

    斜阳欲下,城堤,总是在江边拉起一道长长的剪影。城市越来越喧嚣了。那种沉静,只存在于过去的岁月里,哪怕40年前、30年前,那种沉静,也会给人一种心灵的安宁。因为,只有安宁,你才会读懂历史,读懂祖先。

    那道长长的剪影,就是引导你步入过去,去叩问昨天、前天……

    剪影的深处,原来还有很多燕子,有很多红蜻蜓,它们在黄昏的江面,飞舞了很多世纪。现在,这些燕子,这些红蜻蜓,也很难看到了,我们应该也去叩问。

    <er h3">七

    一道巍峨的南北堤,捍卫了韩江的两岸。东岸,就成了潮州永久的阵痛。

    韩江是一条坡降很小的河流,从北向南,从上至下,河流的比降,只有千分之零点四。上游的山地下雨,四面八方的山水瀑布,汇流入河,韩江的水位,马上就会暴涨。

    涨水,涨水,一次次的涨水,对于意溪、东津,只能是摇头、攥拳、一脸痛苦的无奈。

    在没有汽车、很少汽车的年代,靠河吃饭的年代,意溪,是韩江边上的一个大码头。昔年,韩江是一条航运发达的河流,粮食、布匹、海盐,通过韩江运到汀州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37篇 韩江日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