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篇 红色之岸看碧涛——关于嫩江的故事
,又含有某种宫廷斗争的意蕴。当时大清王朝要求人们必须如此称呼,否则,男人就要被罚摘掉他佩带的刀箭,女人就要被罚当众脱掉裙子。其尊贵和威严的势态可见一斑,多尔衮内心亦引以为荣。
墨尔根最早是土著民族的逐水而居的摇篮。康熙二十五年后,置八旗、水师营、官庄、驿站等,当时,人丁兴旺,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早期驿站的“站民”多为戍卒子弟、三藩旧部和流人组成。民风遗俗淳厚、人性朴实。一夫耕作,一家数口即可“仰食而有余”。而炊饪、浣汲、舂击之事,都是妇女所为,男女分工是很严格的。旗营、屯站各有自己的营生、事业,他们皆结茅为舍,栅木为墙,独具一格。“土著人架木覆茅,妇子合作,戚友之能匠事者,助而不佣。”夜不闭户,无盗贼之患;路不拾遗,无掠抢之虞。人民安居乐业达百年之久,亚赛“世外桃源”了。人们至今还对此津津乐道,怀念那时的光景。
墨尔根城的建设也很有规模和特点。公元1686年的墨尔根城规划面积1.04平方公里,该城为内城外郭建制。内城垣外以松木为栅,内填土夯实,高一点八丈,宽一丈,周长四百五十四丈;上设女儿墙,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外郭以土为垣,周长八点五里,东、西、南边各设一门,北设两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以墨尔根居两镇中间,首尾易制”为由,黑龙江将军衙门自爱辉搬到墨尔根城,并移驻副都统一员,佐领、骁骑校各八员,水师营各员和满洲兵五百员。墨尔根城增置协领四员,佐领、骁骑校各七员,索伦、达斡尔兵四百余人。这一时期,衙署及官邸等建筑,多为磨砖对缝,前出檐,后出梢,门前置台阶的建筑形式。康熙三十年,有关衙门还将鄂温克、达斡尔十五佐领、兵900名编入墨尔根八旗,足见战略地位之重要,故被人们称作嫩江流域的“咽喉”。
墨尔根要冲之地和特殊的区域中心的位置,使它成为黑龙江将军府、副都统衙门所在地达208年之久,是由吉林经墨尔根到爱辉镇的北路驿站的管理中心,当年,它无愧于嫩江流域的首屈一指的重镇,是关键的水陆码头。因而在萨布素将军和42位副都统管理期间,它始终具有很高的政治、军事地位。大清历代皇帝对其都极为重视,最鼎盛时期,曾驻有水师及马步军3000余人,对之进行严密守卫。墨尔根确实曾显赫一时。
墨尔根没有辜负人们对它的重视,当年在反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战争中,它是最重要的后勤补给运转基地,对战胜侵略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且,它还是战时向上峰禀奏胜负驿路的起点。仅从墨尔根到雅克萨之间,就有500名蒙古兵在往返迅速传递着军情。夏季利用船舶来往飞渡,冬季则在冰上滑行,嫩江成为交通要道。清兵攻克雅克萨后,从这里出发只用了11天的时间,就将捷报送到了康熙手里,使康熙大帝对这块边防重地了如指掌,经常进行发号施令。在这位尚武皇帝的心目中,嫩江上游的墨尔根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同时,他还谆谆告诫他的后继者,决不可忽视这条大江和坐落在大江之滨的城市。
因为备受皇帝的青睐,国防守土、巡边查界更是黑龙江将军、墨尔根副都统时刻铭记的重要职责。每年五月,墨尔根副都统总是派遣麾下驻防协领,率领数百人会同卜奎【即齐齐哈尔】、爱辉副都统进行视察和巡边。每巡必至额尔古纳河边,因为河的西边即为俄罗斯属地。察视多为河东岸的沙草地带,仔细检查是否有俄罗斯人在此放牧的痕迹,其目的是要严防发生俄国人侵犯我边界的事件。巡边往返需五六十日。黑龙江将军、墨尔根副都统每次上任则必须履行这个任务。当时去往墨尔根是很艰苦的,首先需要渡诺尼江,西北则要经过兴安岭,逢山则伐树开路,渡河则折木为筏,马匹需凫水而过。来至界碑前则要举行隆重的祭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