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篇 粤港情深——东江碧水的故事
港供水由1995年的6.6亿立方米逐年增加,至2008年最终规模为11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随着深圳特区的开枝散叶和新兴人口的迁入,深圳市亦致函广东省水电厅,要求增辟水源,扩大供水规模,增加年供水量4亿立方米,加上原有的9300万立方米,合计年供水量为4.93亿立方米!
深港两地真有点急不可耐了。
广东省政府还能怎样?满足!都满足!一个是自己的孩子,另一个是祖国母亲寄养在别人家里即将回归的孩子,手心手背可都是肉。为稳定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为给起飞后的深圳经济强力助推,东深工程三期扩建马不停蹄地展开!
三期扩建工程于1990年9月动工,1994年1月完工通水,比原计划提前一年。三期扩建工程包括全面扩建河渠61.4公里,新建隧洞6.42公里,抽水站6座总装机33台共48950千瓦,水电站一座装机容量3200千瓦以及相应输变电工程。三期扩建完成后,东深工程年供水能力已达17.43亿立方米,相当于首期供水工程能力的十倍!
对港供水,10倍于昔,三扩规模的东深工程已经足够用了!
此时香港的人口增长已趋于饱和,经济发展的规模也趋于稳定,高速发展了几十年,香港步入了稳定期。
东深人可以松一口气了,扩建的事情近期内不会发生了,因为他们有这样的底气——现在的东深工程,已经可以满足数十年内整个香港的供水。
香港和深圳都满意了,可以安心发展经济了。奋战了四代的“东深人”,也可以过几天平凡的日子了——他们对东深工程的关心一悬就是几十年啊。
谁能料到,风波忽至。
起因是因为石马河的污染。
作为东深工程的主要输水河道,20世纪60、70年代的石马河不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那时中国尚未摆脱农耕社会的特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自给自足可以维持农村的日常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口密度较小,植被和环境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石马河的水质一直以优良著称。但这种情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生了剧变。
制造业的崛起首先敲响了石马河污染的警钟。大量外资注入珠三角,一个个厂房争先恐后地立起,东莞一带成为“世界工厂”,极大地推动了广东甚至是中国的经济腾飞。然而这也意味着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随着新土地的开发,大量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倾入了附近河道,更为严重的是加工工厂产生大量工业污水无节制地往河流排放,石马河水体遭受了严重污染!
事实上广东省政府一直监控着供水质量,为保障供水安全甚至颁布了《东江水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并分别于1989—1991年和1992—1996年对东江水质进行检测,两次检测结果都显示东深供水工程的源水水质保持在国家GB3838-88地面水Ⅱ级标准以上,水质属于清洁。然而,制造工厂毫无节制污水排放导致了东江水质的全面恶化。
20世纪90年代后期,深圳和东莞飞速发展,污染源大量增加,平衡终于被打破。局部开始的水质污染已经蔓延到全线。对石马河水质的检测发现,先前小范围存在的个别项目随机超标已经发展到大范围项目超标,其中生物需氧量值为Ⅲ—Ⅳ类水质标准,氨氮及总氮超过标准值达8倍之多。这意味着,石马河已经到了生存和死亡的临界点,一旦这样的状况继续恶化,除了严重影响香港、深圳及沿线城镇上千万人民的正常生活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致命威胁。
谁曾想到,东深工程不知不觉间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20世纪80、90年代的人们沉浸在国家一日千里的喜悦里,却未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