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5篇 正说南渡江
世。

    黎族先民最早开发了海南岛,考古调查发现,海南岛新石器时代原始文化遗址有130处,出土大量磨制石器,其类型有肩石斧,细型石斧;石镇,有段石锛,数量较多;还有大型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大约距今5000年左右。说明数千年前,海南岛区普遍有人类居住,并且已有了原始农业。石制和陶制纺轮的发现,反映当时已经发明纺织技术。石矛、石戈、石制网坠和陶制网坠及贝丘遗址的发现,证明当时还存在狩猎,采集和渔业经济【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南原始文化遗址》。《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一些学者认为,黎族先民是海南岛的最早居民,是海南岛出土的新石器遗物的主人【陈凤贤:《从文化遗存试探黎族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过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

    历史文献记载,战国时期,泛称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为“百越”【《吕氏春秋·恃君》】;西汉时期称海南岛居民为“骆越”【《汉书·贾捐之传》】;东汉时期称“里”、“蛮”【《后汉书·南蛮传》】;到了隋唐,则以“俚”、“僚”并称【《隋书·谯国夫人传》】。黎族就源于这些泛称的族群之中。“黎”这一专用族称,见于唐末【《新唐书·杜佑传》】,宋代才固定下来,沿用至今【范成大:《桂海虞衡传》】。

    秦汉时期,海南岛同汉王朝关系日益密切,汉武帝先后数次派兵打开琼岛,设置珠崖、儋耳两郡,大陆的汉人迁入海南岛,与当地土著居民杂居。以后,汉族又经历过几次移民浪潮,陆续从大陆迁徙来岛。还有“村人”和苗族、回族等也先后迁徙入海南岛。他们与黎族先民一起,共同为开发海南岛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南北朝和隋初,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的统治更加巩固,俚僚领袖冼夫人起了重要作用。她率领俚僚1000余峒【包括黎族祖先】以及岭南其他越人,先请命于梁朝,后又归属于隋。冼夫人深明大义,致力团结,密切了中原与海南岛的关系,促进了黎族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后,唐朝遂以海南土著居民的自称音译,称之为“黎”。

    唐宋以后,对黎族的文化习俗了解得更多了,如文身、住干栏、刀耕火种、吹奏鼻箫,等等。尤其对黎族的纺织更为关注,称黎族妇女“工纺织,得中土绮彩析取色丝,加木棉挑织为单幕,又纯织木棉,吉贝为布”。织出的“黎锦”、“黎单”、“黎幕”、“五色鲜明”、“青红间道”。当时,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优于中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明清时期,黎族大部分地区已确立了封建制的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在经济上与汉族地区已经密切不可分割了。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个时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黎族就是在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相互交往、互相促进中发展的。当然,由于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历史长河的变迁中,黎族文化与东南亚地区南洋群岛各民族的文化,也有着相互的交往和联系。

    史料证实,是黎族先民最先居住在南渡江,最先开发了海南岛。

    南渡江发源于海南白沙县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贯海南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琼山等市县至海口市入琼州海峡。南渡江干流全长333.8千米,流域面积7033.2平方千米,总落差703米,干流坡降0.716‰。下游龙塘站年平均流量212立方米/秒,年径流量66.8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含沙量0.076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年输沙量48.2万吨,多年平均侵蚀模数66.9吨/平方千米。上、中游山高坡陡,河床险滩较多,下游河面宽阔,沙洲多。从澄迈金江至海口段河床开阔,陡降小,可通行小船。全流域现有耕地面积10万公顷,水能理论蕴藏量21.98万千瓦。上游建有松涛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65篇 正说南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