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66篇 万泉河:一端是五指山,一端是博鳌港
过,近50年来更是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在一张1958年绘制的海口地形图上,我们看到海青湖、白沙河的字眼,看到横沟河是由网门港、网所港等多个出口流入大海的,还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河流、湖泊。

    73岁的海口文史专家冯仁鸿说,旧时,澄迈的金江、瑞溪,琼山的东山,以及定安等地的商人,常常用船载米、甘蔗、盆碗等货物来海口卖。那时河水流经街口、房前,商人到街口,用条木板一铺,就把货送到岸边,要是送货上门,可以直接把船靠在房前卸货。有流水,就有人家,当然也有桥。海口历代修建的桥涵有近30座,市区主要古桥又迎恩桥、得胜沙桥、凝善桥、龙舟墩桥、白沙东西二桥等。解放后,大部分古桥已不复存在,甚至连桥址也都消失。

    上世纪60年代,从海甸岛到福安村、白沙门上村等村庄都要坐船,因为当时有一条白沙河隔着。如今,这条河已经消失了。海甸岛,曾经是海口市河流最为密集的地方,也是河流变化最大的地方。据有关资料记载,1970年,海口市政府为了防洪排涝,开辟鱼塘,种植江蓠菜等,发动全市机关干部、工厂工人、城镇居民等围海造田,修筑拦海大坝,把海甸六村、福安三村、白沙门上中下村和新安、过港、崩墩、鸭尾寮等大小16个村庄,以及河流、湖泊、农田、荒坡、滩地等围了起来,总面积6.5平方公里,并以“海甸”命名,称作“海甸岛”。

    当时,由于围海造田,填湖取地,水面锐减,湿地消退,外沙河、白沙河,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河流,消失的消失,改变的改变。目前,流经海口市中心城区的主要河流有南渡江、美舍河、龙昆河、五源河等。城市里的河流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流经秀英区从西海岸入海的五源河,被认为是目前海口市仅有的基本保存天然河道原貌的河流。

    海口市因江而名,也因江而痛。40余年遭遇了14次洪水灾害。来自海口市水务局的资料显示,南渡江下游河口段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水和暴风潮,海口市流水坡以上以洪水灾害为主,以下则多是洪水和风暴潮。初步统计,琼山市【今琼山区】1951年至1998年,共有14次洪水成灾。海口市解放以来,较大的洪水灾害发生在1954年、1958年、1963年、1970年、1989年和1996年等年份。1963年,受南渡江洪水与风暴潮双重危害。1996年,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水,让城市变成了危城。

    解放前,南渡江河口段两岸及滨海地区都没有防洪【潮】堤,因此河道两岸边坡被侵蚀后退相当严重。如新埠岛东部的南渡江河岸,从1959年和1986年航测的万分之一地形图中可以看到,经过27年的变迁,在洪水和风暴潮的侵蚀下河岸后退达50至100米。新埠岛于1976年修筑防洪挡潮堤,全长12公里,均为无护坡土堤,防洪标准仅为5年一遇,经过多次洪水的破坏,堤防决口42次,长2.7公里,失去了防洪挡潮能力,自1986年以来几乎年年受淹。海甸岛于1970年修建防洪挡潮堤12.8公里,1980年遭受7号台风袭击,冲垮围堤,决口9处。从1981年起经过4年的努力,按照10年一遇潮水位加9级风浪高的标准进行加固。1998年对海甸溪南岸的长堤路进行扩建。

    南渡江是有方向的,它在所不惜地弯曲,最终梦想是流入大海。自上世纪70年代围海造田,特别是80年代开发建设后,许多小河道已基本被断开了,只剩下海甸溪和鸭尾溪两条较大的河流。在许多老海口人的记忆里,鸭尾溪正如它的名字一样充满诗意:它蜿蜒在大片稻田中,群鸭翻清波,船篙皱碧河。福安村的林阿婆说,解放后,从鸭尾溪到海甸溪之间,还有大片稻田,附近的人以种田打鱼为主,鱼虾又多又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中国治水史诗简介 >中国治水史诗目录 > 第66篇 万泉河:一端是五指山,一端是博鳌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