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岛岁月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
有一座城,叫香港。又或者说,这不单纯是一座城,也是一座港岛。曾几何时,这座城离我们很远,山长水远地隔了国度;又离我们很近,只是一朝一夕的距离。而我们都是这座城里游走的微尘,在摩肩擦踵的人流中来来去去,飘零就是最好的归宿。
张爱玲曾经也是这座城的过客,留在这里的时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三年而已。从父亲家里逃生出来的张爱玲,在母亲这边每日认真补习,预备考伦敦大学。天资聪慧的张爱玲不负所望,考进了伦敦大学。眼看着多年以来的留学梦就要如愿以偿,可好事多磨,那场战争激烈得不肯消停,令张爱玲无法前往英国,只好改去香港。
一九三九年,十九岁的张爱玲来到香港,她要到香港大学专攻文学。这个瘦高的女孩,穿着一袭素布旗袍,拎着母亲出洋时的旧皮箱,就这样只身南下。也许在她的心里会对这个陌生城市,感到一丝隐隐的不安。但她早就渴望一个人独行,只要离开上海,她就可以过干净利落的生活,可以为自己的人生重新做主。
船靠近香港码头时,张爱玲就领略到这座城那份独有的明媚色彩。后来她把初到香港的印象,写在里。“望过去最触目的便是码头上围列着的巨型广告牌,红的,橘红的,粉红的,倒映在绿油油的海水里,一条条,一抹抹刺激性的犯冲的色素,窜上落下,在水底下厮杀得异常热闹。”
尽管看惯了海市蜃楼的她,早已对繁华风景不屑一顾,但张爱玲固执地相信,每座城都会有它不可言说的美妙和故事。她知道这座城能留住她的,也只是刹那韶光。纵算她从来都相信,自己是一个绝尘女子,但她期待的,也只是简约生活。
张爱玲背井离乡求学,担忧她的人就是母亲和姑姑了。她们安排了一个叫李开第的人在码头等候。李开第是姑姑张茂渊的初恋情人,二人曾在英国的轮船上邂逅,一见钟情。但他们并没有结成连理,李开第后来另有所爱,有了家室。而张茂渊独守空闺五十年,或许命定情缘,他们在黄昏之龄再度重逢,喜结并蒂,携手共度夕阳。
香港大学,坐落于半山腰的一座法国修道院内。山路两旁盛开着如火如荼的野花,火红的颜色像被点燃一般。后来这里所遇见的许多景致,都成了张爱玲小说里的背景。如果说张爱玲在中学时代,如她所说是灰色。那么在大学时期,应该增添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色彩。
港大的学生多来自东南亚,是华侨富商的女子。就算是本地的学生,也是家境十分优越。这些阔小姐,挥金如土,社交活动多如午夜繁星。她们英文都非常好,而中文不过是识字水平。张爱玲因为靠母亲养活,与她们的贵气相比,就显得很清贫。
里写过,“在这橡胶大王子女进的学校里,只有她没有自来水笔(只能用蘸水笔),总是一瓶墨水带来带去,非常触目”。为了节约开支,张爱玲不敢参加任何社交活动。在香港求学三年,她连跳舞都没学会,因为她没有多余的钱来置办跳舞的裙子。
入校不久,张爱玲就遇到一件令她很尴尬的事。宿舍有个叫周妙儿的女生,父亲是巨富,花钱买下整座离岛,盖了富丽堂皇的别墅。她邀请全宿舍的同学去游玩一天,去那里要自租小轮船,来回每人需要摊派十几块船钱。张爱玲舍不得这份额外的支出,便向修女请求不去。修女追根问底,张爱玲无奈只好说出实情。
父母离异,她被迫出走。母亲为数不多的收入,供养她读大学已经很不易,所以她没有多余的钱去参加那些繁复的社交活动。说这些的时候,张爱玲自觉十分地羞窘。倘若不是迫不得已,她宁愿希望这种种遭遇,今生不再对任何人提起。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