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情缘
可命运捉弄,沈世钧因父亲患急病而匆匆赶往南京,而曼桢却被一贯疼惜她的姐姐曼璐加害,陷进设下的可怕的局里,从此开始她漫长苦难的人生。曼璐为锁住丈夫祝鸿才的心,不想他出去寻花问柳,不惜软禁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妹。祝鸿才糟蹋了曼桢的清白,直到她生下孩子为止,这时候,已经物是人非了。
沈世钧面对曼桢突如其来的失踪,万分着急。他从曼璐那里询问曼桢的下落,曼璐欺骗他曼桢已经嫁人,再不会回来。沈世钧在心灰意冷之下娶了一个世家女子,而曼桢自知已是残花败柳,在曼璐死后,忍痛嫁给了祝鸿才。这样百转千回的故事,令人义愤填膺的悲剧,让读者每天追随报纸,恨不能与他们共悲喜。
十八年后,顾曼桢和沈世钧偶遇,两人抱头痛哭。沈世钧希望还可以重新开始,奈何命运早已将他们划分为两个世界的人。十八年,沧海几度桑田。曼桢含泪说:“世钧,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仅这一句话,令许多读者痛哭流涕,叹息不已。沈世钧回首往事,那种无以复加的遗憾,令他感慨万千。
这部,后来张爱玲改名为。一次错过,误了半生情缘。倘若不是十八年后的不期而遇,沈世钧大概一生都无法释怀。而顾曼桢得见从前的恋人,可以诉说前因,道尽衷肠,对她来说,亦是解脱。尽管这个结局让许多读者痛心。只是前尘如梦,走过的岁月,谁又能回头。张爱玲没有让他们像谜一样活到老去,已是慈悲了。
一经发表,再次轰动上海滩。小说的描写太过真实,让大众投入其间。他们甚至做出了许多非同寻常的反应,喜怒不定。当时许多文化名流,也追捧这篇小说。桑弧写了一篇赞词隆重推荐给读者,说:“梁京不但具有卓越的写作才华,他的写作态度一丝不苟,也是不可多得的。在风格上,他的小说和散文都有他独特的面目……我读梁京新作所写的,仿佛觉得他是在变了。我觉得他仍保持原有的明艳的色调。同时,在思想感情上,他也显出比从前沉着而安稳,这是他的可喜进步。”
当时的《亦报》每天都可以收到大量读者的来信,那种盛况甚至超越了张爱玲几年前的成就。唐纪常看到的如此硕果,便想着要乘胜追击,急着找张爱玲要下一部连载稿。可张爱玲没有答应,她心里明白,强极则辱。想要在短时间内再写一本超越的小说,已是不能。
半年后,张爱玲又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在《亦报》上连载。但是随着时势改变,张爱玲的主题和风格亦要随之更改,这对她来说有些为难,所以最后匆匆收笔。她回首自己这几年的沧桑变故,亦觉得心酸难耐。胡兰成已经从她的心里剜去,他所带来的耻辱与悲哀,也成了过往。这么多年的压抑,终于得到释放。可为什么,她无法让自己真正安静,真正开心。
她需要再次转身,华丽又寂寥地转身,这一次,无关他人。她不想再为任何人萎落尘泥,亦不想再为任何人无端绽放。或者说,张爱玲从来不曾为别人低眉。她当初愿为胡兰成卑微,是因为她想要真实地爱一场,用爱来燃烧自己,来成全她的华年。所以,自始至终,张爱玲都是无悔。纵然她为这个男人忍受天大的委屈,她都认了。
在读者眼里,张爱玲的文字是一坛烈酒,品过的人都愿意为之痛饮,醉到七零八落,才肯罢休;是一袭华丽妖娆的旗袍,看过的人都愿意做她裙裾下的草木。所以张爱玲每一时期的作品,都会达到一个极致,都会风靡上海滩。她无法做到无声无息,因为读者喜欢的是那个风华绝代的张爱玲,喜欢她不可一世的傲气与浓墨重彩的表达。倘若张爱玲脱下了旗袍,换了一壶清茶,那么她就不再是读者所喜爱的那个张爱玲了。
她迷惘了,也疲倦了。她觉得自己已经不适合当下这个舞台,尽管她已经成功地拉开了帷幕,可是她演不下去了,她需要提早散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