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靖国神社与垃圾分类
一次艰难并充满风险的行程。
安倍先来了
有了想法,并不意味着可以立即出发。
2006年春天,《北京青年周刊》记者采访我,用了一个很刺激的标题:踏破靖国神社。在采访中,我第一次提出“看日本”的计划,并定位于“在爱与恨之前,先了解”。记者自然问我:“什么是合适的时机?”
我的回答是:“2006年年底前,小泉将离任,我相信,新接任的日本首相,不会立即去参拜靖国神社,那,就是一个时机。”
这些内容,白纸黑字地留在2006年春天的杂志里,不过,当时恐怕连我自己都不敢肯定:这有可能吗?会不会太过天真?
同年9月,小泉离任,安倍晋三接任首相,让人想不到的是,新任日本首相的第一次出访,目的地就是中国。
安倍到达北京的当天晚上,我接到“看台湾”时的搭档刘爱民的电话:“岩松,‘看日本’可以出发了吧?”
近几年,由中新社老总刘北宪为“团长”、中国青年报老总陈小川为“政委”的中国媒体代表团,已与日本媒体同行进行了四五次的闭门对话,从最初的唇枪舌剑,到现在能找到一些共同话语,可见吵架也是一种沟通的开始。每次如果在日本对话,日本首相都会出面会见,照片上的是鸠山,但一个现象是:每次接见完我们不久,都会传来这位首相下台的消息,至今,我们已见了三位这样的“前首相”。不知道下一次,还会不会有日本首相敢见我们。
“是的,我正这么想!”
从提出建议到出发,时间比我想象的要早,还好,相关的准备更早就已动手。
看什么?
去日本看什么?
首先要面对的当然是绕不开的历史问题。那些让我们愤怒的事情,日本到底怎么看?靖国神社意味着什么?日本人有多少种历史观?日本的传媒巨头、前首相又怎样思考这些问题?
这些内容确定之后,就是进一步的选择:我们还要在日本看什么?听什么?
当然要会一会在中国很知名的日本各界杰出代表,透过他们,去感知中日之间的温度,以及对方的所思所想。这其中,慢慢确定下来的有作家渡边淳一、村上龙,演员栗原小卷,音乐人谷村新司、滨崎步,“财界总理”御手洗,政界的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安倍夫人安倍昭惠,当然,还有松下老总大坪文雄等人。
真正费脑筋的不是人物的选择,而是还要在日本看什么。
这个时候,我定了一个准则,去日本看那些:日本正在面对,中国现在与未来也会面对而日本又积累了相当经验的领域,让日本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以便未来顺利前行。这个准则,也成为日后“看美国”时的宗旨。记得自己说过一句话:哪怕对方只剩下一个优点,咱们也要先把它拿过来再说。虽然行动上,是看日本、看美国,实质上,是看中国,看我们未来的路。
中曾根康弘在位期间,是中日关系的“蜜月期”。他也曾参拜过靖国神社,得知中国反应强烈后从此放弃,并至今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他与胡耀邦私交甚好,一直梦想在青藏线上坐一次火车。他的会客厅里有与各国元首的合影,各国都只有一位,唯独中国两位:周恩来与邓小平。
在这样的宗旨下,除去历史问题,接下来确定的是日本的养老,因为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不到百分之十三,但已经出现未富先老的迹象;而日本,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占国民总人数超过了百分之二十,并有数字显示2050年,日本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将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可见日本老龄化的程度。而日本为此所做的一切,都将成为未来中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镜子。
接下来,日本的垃圾分类、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