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二部分 弟子
不以礼法为原则,也是不可行的。”

    和为贵。但是和只是表象,只是结果,只是目的,而不是根本,礼法才是根本,礼法范畴内的和谐才是正确的。简单地说,和谐固然可贵,但是不能为了和谐而丧失原则。

    有若所强调的,正是孔子所坚持的。所以,有若之所以能够在孔子去世之后被推上老师的宝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意,这个和为贵的和,并不是和气的意思,而是和谐。不过到了现在,和为贵的含义已经变成了一团和气的意思。

    用到现在,也就是在法治的框架下建设和谐社会。违背了法的原则,和谐社会无从谈起。以非法的手段制造和谐,都只是虚假的无耻的。

    12.27(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讲信用,就接近于义了,意思就是说话算数;对人恭敬,那么就接近于知礼了,就能避免受到羞辱。因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是(信和恭)可以遵循的。(旧译。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前后三句话,用的是同样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说旧的翻译是错误的呢?因为按照旧的翻译,第三句和前面两句根本没有关联。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当时有若说这些话的情景,那应该是有若给弟子们上课,有人问:“有老师,您说的义啊礼的太深奥,我觉得自己怎么也做不到。”有若就说了:“如果你不能理解什么是义,那么你就做个讲信用的人,这样就接近于义了;如果你理解不了礼,那么你就做个谦恭的人,也就接近于礼了。信和义,恭和礼的关系就像亲人一样,所以,如果理解不了义和礼,遵循信和恭的原则也是可以的。”

    可以说,有若对于孔子的学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确实很透彻。至少在中所选用的,都是精品。

    有若的这段话的现实意义非常强,如果人们能够讲信用以及对别人恭敬,那么这个社会就很接近于法制社会和和谐社会了。

    12.28(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这显然是孔子去世之后,鲁哀公找有若来请教。有若的话反映了孔子的民本思想,通过这段话,感觉到有若是个很可爱的人。

    当然,鲁哀公也有他的难处,因为国家的土地多半被三桓占有,国君的土地越来越少,而且子子孙孙越来越多,养这么多人确实越来越难。但是,国君再难,比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好过得多,顶多勒一勒裤腰带,不像百姓那样揭不开锅。

    民富则国强,百姓手中没有钱,国家是无法强大的。

    樊须

    12.29(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孔子去舞雩台,樊迟随同,樊迟说:“请问怎样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辨别迷惑?”孔子说:“问得好!先努力致力于去做,然后才有所收获,不就是提高品德了吗?检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说论语简介 >说论语目录 > 第十二部分 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