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三部分 论仁
言者不必有德”。

    同样的逻辑,孔子常说仁知勇,也分成了三等,于是第一等的仁者拥有第三等的勇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仁已经成为了精神,对仁的追求就成为了一种理想。仁者就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通常是无畏无惧的。所以,“仁者必有勇”是正确的。

    说来说去,孔子还是在给仁下定义,描述仁的特征,把仁赋予更多的内涵。

    仁者有勇,但是不一定有知,如果这样,仁者就很容易有勇无谋了。所以,有勇无谋的除了可能是傻瓜之外,还有可能是仁者。

    13.21(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上帝说:要有人。于是便有了人。孔子说:我要仁,于是仁就来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爱,就是爱;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说来说去,仁成了禅。

    围绕着仁,孔子作了很多阐述。在“仁”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是指某种行为,后来是指某种想法,后来就成了精神。这个时候孔子虽然还在说仁,实际上“仁”已经成了“道”。

    最终,孔子不讲仁讲道了,也就从儒家成了道家。

    对一个东西强调得太多,或者太依赖,最终就是把它精神化、神秘化了。造神运动,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孔子说:“喜欢暴力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这一段李零先生的《丧家狗》解说得很好,不妨照抄过来。“好勇疾贫”,讲的是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活着统治阶层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穷人恨富人或者统治阶层,再自然不过,但恨得太深,就会出乱子。穷人困苦无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穷不行,恨富人富统治阶层特权也不行,这些都会造成乱,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李零先生替他说了:忍着吧。

    自从逐渐把屁股从儒家挪到道家之后,孔子开始逐步认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渐认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前是怨恨统治者不识货,现在则是认为老百姓没头脑。

    不要恨自己穷,不要恨贪官污吏,稳定压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孔子口中的小人,并非后来所说的小人。什么是小人?一种是指所有士以下阶层,另一种是指没地位没学识的人。总之,小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孔子开办农民工学校的时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学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经不需要小人的学费了。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经完全不屑于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痴呆伴随的心胸狭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说了很多令人诟病的话。

    人老了,说话更要注意。一辈子说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节不保,岂不是很亏?

    13.24(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畏惧,就好像对于水火一样。我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为了仁而死的。”(旧译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说论语简介 >说论语目录 > 第十三部分 论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