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阴见多云
起草防止日本入侵的计划。
此人一上任,很快就以其精到的职业军人眼光,得出了一个后来不曾改变的结论:中日必有一战。
1935年7月31日,他以南京政府德国总顾问的身份,向蒋介石“面陈大略”。
法肯豪森总共讲了五点:
一、目前威胁中国最严重而最切近者,当然是日本。日本对中国之情知之极悉,其利害适与中国相反,故必用尽各种方法,破坏中国内部之团结与图强,至少设法延迟其实现。
二、目前战略情况,一旦军事上发生冲突,华北即直受威胁,若不战而放弃河北,则陇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于最前战区,对黄河防线,不难由山东方面,取席卷之势。对海正面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敌苟能控制中国最重要之中心点,直至武汉一带,则中国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据,于是至内地,中国截分为二。
三、国际政局目前异常紧张,列强一时无联合或单独干涉之可能。华盛顿之九国公约,实际早成废纸。中国苟不自卫,无人能出而拔刀相助。中国应竭其所能保全国土,必倾全力以自卫,或有遇外援之可能。若不倾全力奋斗以图生存,则华北全部包括山东在内,必脱离中国。
四、目前国军所有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宜速抽调可以节省之兵力,分驻各区,使能应付作战之用。凡作战所用部队,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东部有两事极关重要:一为封锁长江,一为警卫首都,二者有密切之连带关系。次之为南昌、武昌,可做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通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
五、综结言之,就民族、政治、经济、心理、军事上各种情况,具有前方应战之必要,万不可不战而弃寸土。中国苟不起于首时,表示为生存而全力奋斗之决心,则列强断不起而干涉。
法肯豪森这些观点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两年之前提出来,不得不承认,这个德国军人对两年后爆发的抗日战争及大致战局走向,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判断,使人不得不佩服其独到的军人眼光。
他这一席话,对专心于川西北“围剿”红军的蒋介石来说,振聋发聩。
法肯豪森说“目前国军所有主力,俱集中于南部、西部”,这是十分客气的弯弯绕说法。他当然知道这些军队都在用于追剿长征中的红军,不说出而已。包括对蒋介石悄悄开始改善同苏联关系的做法,这位德国顾问也闭口不谈。
他告诉蒋介石:一旦日本对华发动军事攻击,华北地区首当其冲,同时长江流域各海口也将受到侵犯,因此,中国军队必须在战略上确立一个“集结兵力区域”,以“沧县一保定为绝对防御线”;长江陆防须推进至上海附近,南京作为首都“宜固守”,华中则以南昌、武昌作为战略支撑点,全国以四川为“最后防地”。法肯豪森最后写道:“综结言之,就民族、政治、经济、心理、军事上各种情况,具有前方应战之必要,万不可不战而放弃寸土。”
法肯豪森在报告中提出建立四川为抗战根据地的构想,事后证明确实颇具战略眼光。他认为四川是个“富庶而因地理关系别具安全之省份”,“实为造兵工业最良地方。由重庆经贵阳建筑通昆明之铁路,使能经滇越路向外国连络,有重要意义”,“川省若未设法工业化能自造必要用品,处此种情况,必无战胜希望,而不啻陷中国于灭亡。”法肯豪森这时不仅指出四川工业化为抗战提供军需的前景,而且指出了开辟西南外运交通线以获得抗日外援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法肯豪森的战略建议后来逐项被蒋介石所采纳。于是他以这份建议书为蓝图,逐步开展布署。他根据德国重建国防军的经验,助蒋以全副德式装备训练与装备8万中国军队,另成立若干炮兵团与装甲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