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自然、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
    在他看来,每个人对生活有着不同的信仰,因而生活的意义自然也就不同。即便是信仰相同之人,也会因个人觉悟的不同,而使人产生巨大的差异。就人生的境界而言,冯友兰先生认为有四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先生还举了一个例子来对此加以说明:同样是大学教授,因为了解不同,亦有不同的境界:属于自然境界的,他们留学回来以后,有人请他教课,他便莫名其妙地当起教授来,什么叫做教育,他毫不理会。有些教授则属于功利境界,他们所以跑去当教授,是为着提高声望,以便将来做官可以铨叙交稿的职位。另外有些教授则属于道德境界,因为他们具有“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的怀抱。有些教授则系天地境界,他们执教的目的是为欲“得宇宙天才而教育之”。

    人生的境界大体上可分为四类:(一)自然境界(二)功利境界(三)道德境界(四)天地境界。

    最后一种境界是天地境界,达到这一境界的人,认为在社会之上尚有一个更高的——宇宙。个人不能离开宇宙而存在,因而人不仅是社会的一员,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所以,对他们而言,无所谓生,亦无所谓死,一切皆以服务宇宙为目的。

    ——《理想人生》“人生的意义及人生中的境界”

    四种境界间的差异显而易见,普通人都在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中徘徊与自我折磨,贤能之人则在道德境界中为社会、为民生谋福利,而圣人则在天地境界中“赞天地之化育”。境界不同,人们见识与享受的世界也不同。

    人生,是身为哲学家的冯友兰先生致力研究的一个课题,他对每个关于人生的都倾注了极大的热忱。他不反对何为人生、人生的目标、理想人生都做了具体的解答,也对不同人的人生做出了解读。

    功利境界中的人,对于人生比自然境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明白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中的人所以会努力奋进。他们的心中有“我”,且只有“我”:不论做什么事,都是为着自己的功利与利益打算。他们大多贪生怕死,有时也可能为社会创造了财富。旁边的人也许因他过上了很好的生活,但是他的出发点是自私的,也就是功利的。他们的动机是想换取更高的收益,其最终的归宿还是“我”。

    人生有境界之别。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即是冯友兰先生区分出的人生四境,由无知到知“我”、由知“社会”到知“宇宙”,四者的高下无需言说,也已再清晰不过。而其中属“精神的创造”的道德与天地之境,必须靠平等、无为、超脱等日常行为举止中方能修得。

    自然境界是最低层次的,这个境界中的人做事总是依照社会习惯或者是依照本性而为,他们完全跟着天地的运转而运转。冯友兰先生先生说,此时的人类“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会去过多地思考此外的事情。他们不知何为苦、何为乐,就宛如刚出生的婴儿般,虽整日笑嘻嘻,也感觉不到快乐。他们浑浑噩噩、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想要改变什么,只是跟风跟水地生活,完全不去考虑生活的意义,或者很少去考虑。甚至就连“生”与“死”,他们也都不了解。

    虽同为教授,身处的境界却截然不同。像冯友兰先生这样的学者,早已脱离了自然与功利的境界,至于其是否已经达到天地之境,我们无法给他出确切的评判,但已达到道德境界却是不容置疑的。别人的人生境界,我们无权亦无力评价,但自己的人生究竟在哪个境界,唯有自己最清楚不过。

    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人所很容易获取的,冯友兰先生先生称之为“自然的创造”。之后的道德与天地境界,便非常人轻易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简介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目录 > 自然、功利乃天赐,道德、天地靠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