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冯友兰年表
    哲思人生

    1895年12月4日(农历乙未年十月十八)

    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书香之家。家境殷富,极重教育,堪称“诗礼人家”。

    1902年(七岁)

    上学,先读,次读、《孟子》,再读《大学》、《中庸》,从头至尾,反复吟诵。

    1904年(九岁)

    合家迁往南昌,读完了《书经》、和《左传》。

    1907年(十二岁)

    冯家专门聘请了教师负责冯友兰的教育,较正规地开设了古文、算术、写字、作文等功课。闲暇时还常阅读一些父亲所藏的新书籍、新刊物,开始初步接触一些世界知识。

    1908年(十三岁)

    父亲冯台异因病猝逝,跟随母亲迁回老家唐河,并继续延聘教师授学。此间开始阅读诸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等带有民主主义色彩的书籍。

    1910年(十五岁)

    考入县立高等小学,后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开封中州公学。

    1912年(十七岁)

    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国公学的大学预科班,其中有位教师还将一本耶芳斯的《逻辑学纲要》当作英文读本,从此对形式逻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由此而引起了对哲学的兴趣。

    1915年(二十岁)

    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开始接受较为系统的哲学训练。

    1918年(二十三岁)

    从北大毕业,回到开封,在一所中等专科学校执教。不久,五四运动爆发,冯友兰积极响应,并同几位好友创办一名为《心声》的刊物。

    1919年(二十四岁)

    赴美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事新实在论者孟大格和实用主义大师杜威。写了《柏格森的哲学方法》和《心力》两篇文章,向国内思想界介绍柏格森的哲学思想。

    1923年(二十八岁)

    在杜威等的指导下,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始任开封中州大学哲学教授,兼任文学院院长,并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

    1924年(二十九岁)

    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

    1925年(三十岁)

    到广州广东大学任教授。

    1926年(三十一岁)

    离开广东大学到燕京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同时还给美国人办的一所华语学校讲授。

    1928年(三十三岁)

    离开燕大到清华大学任教授,讲授中国哲学史,并兼任哲学系主任。后来还担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秘书长和文学院院长。在燕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的十年(1927—1937年),是冯友兰先生集中精力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时期。

    1931年(三十六岁)

    《中国哲学史》上卷出版问世。

    1934年(三十九岁)

    《中国哲学史》下卷出版问世。应邀出席在布拉格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哲学会议”,并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哲学在现代中国》的学术报告。会后,又通过申请获准访问苏联。

    1935年(四十岁)

    十月底十一月初,被国民党政府警方视作政治嫌疑犯予以逮捕、审讯。迫于全国的民主势力,在被关押、审查数天后,遂被释放。

    1937年(四十二岁)

    《新理学》问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同时,更加勤奋地钻研学问,埋首著述,潜心整理中国传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简介 >冯友兰人生智慧书目录 > 冯友兰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