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四节 突变的命运
之间,守住三河就可以阻止皇太极的部队进犯通州逼近京师的企图,也可以防止其南下香河、武清,包抄京师的南翼。

    孙承宗慷慨激昂、苦口婆心、口若悬河、声泪俱下,崇祯默然不语。

    相信孙承宗?还是相信袁崇焕?这是一个问题。

    崇祯很苦恼。

    他发现他的人生总是要做着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每一次的选择背后总要带出若干个链接选择。

    孙承宗是新任兵部尚书,主管京师防务,他的意见不可不听。

    但是,袁崇焕是从辽东带兵回来勤王,一上来就把他的排兵布阵给否了,会不会导致军心不稳?

    孙承宗跪下来几乎要剖心明志了。他是真为大明着急啊。

    崇祯突然觉得孙承宗说的是对的。三河守不住,通州就不用守了。这是本与末的关系。

    崇祯非常干脆地对孙承宗说:你去守三河吧,回去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就出发。

    孙承宗哭了,他真哭了。

    崇祯是圣君。大明有望了。

    他感激涕零地回家准备去了。

    此时袁崇焕还不知道这里发生的一切,并且他永远不可能知道。

    因为崇祯没有告诉他曾经有过这么一场争论。

    这是一场毫无意义的争论。第二天一早,崇祯又非常干脆地对孙承宗说:你还是去守通州吧。没人守通州,你叫我怎么安下心来办公?

    孙承宗还想再争取,但他接触到了崇祯的眼睛。

    这是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恐惧、紧张、怀疑、自信、迷茫,五味杂陈。

    这就是崇祯。这就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

    孙承宗一声叹息,赶赴通州。

    皇太极的部队势如破竹,在越过蓟州后向西进发。袁崇焕鬼使神差地没有正面阻击,而是如影随形地率兵跟踪。

    这是致命的跟踪。不是致皇太极的命,而是致袁崇焕自己的命。

    不久之后,袁崇焕式的跟踪在京师形成了两个版本。一个是皇太极版,一个是民间口头文学版。

    这两个版本都对袁崇焕大大的不利,但袁崇焕自己却浑然不知。

    皇太极的部队继续势如破竹,连破京师东面防线的玉田、三河、香河、顺义等地。

    十一月十五,袁崇焕急了,他赶到河西务,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越过敌兵,直接带部队进京城防守。

    这真是一个大胆的决定,因为他没有告知崇祯。

    袁崇焕没有告诉崇祯他准备这么干,更没有告诉崇祯他为什么要这么干。

    袁崇焕要这么干,副总兵周文郁也急了。

    见过带兵打仗的,没见过这么带兵打仗的。

    现在的情势是需要正面阻击敌军,御敌于京城之外。皇太极都打到通州了,我们现在屯兵张家湾,离通州十五里,必须死守张家湾啊,况且粮饷都在河西务这里,供应很方便,可以确保打一场持久战。这场战事,时间拖得越长,对我们越有利。

    袁崇焕却不这么看,他对形势的估计要悲观得多。表面上看,两大主力部队会在这里会战,但是直觉告诉他,皇太极会在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突入紫禁城。君父有急,君父有急啊。袁崇焕认为自己必须直接带部队进京城防守。

    可是,你想过没有?外镇之兵,没有皇上的明旨,是万万不可轻易地进至京师城下的啊,否则,那就是谋逆啊。周文郁看向袁崇焕的表情诚恳有加。

    袁崇焕一声断喝制止了周文郁的劝阻——君父有急,他奶奶的顾不了那么多了!

    十一月十七晚,袁崇焕的部队已经来到了广渠门外。

    这是一支不请自来的部队。他们无法进城,因为当时京城已戒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明朝的死弯儿简介 >大明朝的死弯儿目录 > 第四节 突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