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菩提心
到能理解老堪布的悲心的年纪,他老人家已经圆寂了。
般若空性超越文字,从感受上来说,它比较接近于内心的极度开放状态,清明、辽阔、不固执、不僵化、不拒绝、不期求、不留恋。一切皆有可能。
以开放、清明的心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你将体会到无所不在的空性。
慈悲行者坚信一切众生解脱的潜力,因而不肯舍弃任何众生。
<er">二、愿行菩提心
在观察自己的过程中,如果我们足够诚实和专注,就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了自己和他人。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有时让自己心碎比宽恕要容易、痛快得多。
如果能安住,能不离清醒的觉知,则一切行动都可以是禅定。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有着翔实的建立步骤。
初学者的世俗菩提心毫无疑问带有做作的成分,不过持续的薰习最终能将做作的菩提心转化为自然流露的菩提心。
如果真的相信轮回中所有众生在本性上皆与诸佛无别,就该知道在与众生的关系上,我们早已别无选择。
有悲心自然会远离嗔恨心,但实践中某些人的悲心却有可能引发嗔恨心,比如在放生时会对杀生者产生强烈的偏见。这时不妨看看自己的心,我们很显然是把自己归入了代表道德、正义和值得拯救的一边,而对方则是无药可救、不值得慈悲的。人的划分可没有这样简单。
喜乐针对自己是感恩,针对他人是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