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第十六章 第一次抗清高潮
会贤达,而是江湖人士。

    3、山东青州赵应元、鲁东谢迁、于七及鲁西榆园农民起义,领导人为大顺军余部的将领、农民中的“杰俊之士”。

    4、河南地主武装刘洪起等的反清斗争。

    5、陕西大顺降清将军贺珍的汉中起义,起义后,贺珍与原明朝将领孙守法,共同拥立明朝宗室,建立了反清历史上第一条“民族统一战线”,并一度集结马步军七万人攻打西安,是北方规模最大的武装斗争,给清政府以极大的震动。

    但与南方汉人“大”(每一次起义的规模都很大,涉及一城市或一地区);“全”(全民上阵、老少参与);“广”(范围广,从长江以南到东海之滨);“早”(弘光朝灭亡,剃发令一下就开始抵抗)相比,北方汉人的斗争却呈现出以下相反的特点:

    1、“小”,每次的规模都比较小,即使规模最大的贺珍、孙守法起义,也不过只有七万人。

    2、“散”起义此伏彼起,力量分散,就算在同一地域,也没有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战斗。

    3、“杂”参与的人员有缙绅、农民、大顺军、山贼、草寇、跑江湖、做小买卖的,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4、“晚”在清军入关进京的相当长时期内,北方是相对平静的,只是在清朝推行了一系列恶政后,反抗斗争才陆续出现。

    下面分析出现这样的差别的原因吧!

    本来在北方,由于明末清军曾六次南掠,使河北、山东等地的民众生灵涂炭、妻离子散,汉人自然对清政府恨之入骨。

    但在多尔衮实行了一系列的善政后,民众的态度开始有了转变,清军,在老百姓的眼里,由财富的掠夺者,变成了财富的保护者。

    而且,在对侍少数民族的心理上,南北汉人也有很大不同。

    这是因为,虽然北方是汉族的原住地,但由于战乱的影响,汉族曾五次大规模地南方迁移。

    这五次分别发生在东汉、东晋、唐朝、五代、南宋,持续时间近一千年。

    规模最大两次南迁,发生东晋初年和宋金战争时期,而且,这两次的背景都是少数民族内侵。

    汉族的迁移产生了两个后果。

    一是使南方在经济上完全超过北方,文化上,南方也以继承和发展了“正牌的汉族文明”为自豪。

    二是使留在北方的汉人与内侵的少数民族相互杂居,匈奴、鲜卑、沙陀、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逐渐融入了汉族之中。(大顺皇帝李自成即为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这样,就导致北方汉人与南方汉人相比,更多元、更开放、也更包容,对满族这个“外来户”的排斥程度并没有南方强烈。

    但随着清政府民族迫害和民族歧视恶政的推行,一部分北方汉人不愿忍气吞声了,由依附变为反抗。

    但与没有遭到过大规模战乱的南方相比,北方,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战乱,“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大部分地区的真实写照。

    也就是说,这时的北方,战争的潜力,与南方相比,已挖掘尽了。

    另外,三支有组织、有战斗力的武装力量——大顺、大西、明军的余部都己经转移到南方,使北方出现大规模武装斗争的几率,比南方降低了。

    以上即是南北方汉人在第一次反清斗争中的表现,最后,让我总结这次斗争的意义。

    这个意义就是,虽然斗争都先后失败了,但却打击了清朝统治者,迟滞了清军的南下,为隆武及鲁监国政权的建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章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十六章 第一次抗清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