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八章 隆武帝的努力奋斗
跟在一帮老夫子后面亦步亦趋。

    在一次朝会上,郑芝龙、郑鸿逵当着隆武帝的面挥扇去暑,户部尚书何楷立即上疏劾奏他俩“无人臣礼”,隆武帝为敲打郑氏兄弟,马上嘉奖何尚书直言敢谏,并加了左佥都御史的官衔。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恼羞成怒的郑芝龙,处处创造机会地给何尚书难堪,致使何尚书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不得已,只好“退休回家”。

    即使这样,郑芝龙仍然不善罢甘休,为向隆武帝示威,竟派人在路上割掉了何尚书的一只耳朵。

    得知此事的隆武帝,却无法动用皇帝的权力对“凶手”予以惩罚,只得以泪洗面,仰天长叹!

    这件事,被“路边社”编成了“都院无耳方得活,皇帝有口只是啼”的“微博”,生动宣传,广泛转载。

    万般无奈之下,隆武帝产生了找出一位忠臣,组建一支“新军”的想法。

    隆武帝的忧、隆武帝的愁,急坏了一个人,他自觉地站出来,毅然上书,愿意组建一支“新军”,并代替皇帝外出督师。

    这个人就是隆武朝的首辅——黄道周。

    黄道周现在对郑芝龙拥兵自重、挟制朝廷的作法,已经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地步。

    “谁说文人不能整军经武?”他渴望自己这次能够带笔从戎,为君解忧,为国立功!

    隆武帝感动之余,欣然同意。马上拜黄首辅为大明督师,让他先组建一支自己的队伍。

    首辅外出督师,崇祯朝有杨嗣昌,弘光朝有史可法。

    杨嗣昌外出督师时,崇祯帝给了他调动全国人力、财力、兵力的权力。

    史可法外出督师时,弘光帝也给了他调动江北五镇兵力和使用江南江北钱粮的权力。

    黄道周外出督师时,隆武帝能给他的,却只有几百张空白的“委任状”。

    但黄老夫子竟凭着这些“委任状”,跑回家乡,在不到十天的时间内,拉起了一支三千人的“人民子弟兵”。

    这支“子弟兵”,什么人也有,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儒生、小商贩、船夫,大家仅凭着一股报国的热血,便聚在了一起。

    这支“子弟兵”,什么武器也有,大刀、长矛、鸟铳、弓箭、锄头,但更多的是,是家中常用的扁担,因此这支军队又被大伙呢称为“扁担兵”。

    一心想效仿大儒王阳明,为国家做点事情的他,忘记了自己的年龄、自己的实力。

    王阳明先生涉足军界时,正是年富力强的四十多岁,手中拥有的,是一支有模有样的正规部队。

    而今天的黄老夫子涉足军界时,却是早已过了花甲之年,手中拥有的,是一支毫无训练、毫无作战经验的“扁担兵”

    当他带着这支队伍去见隆武帝时,皇帝也大为感慨。

    为弥补自己在感情上的愧疚,皇帝下严旨让郑芝龙“出血”,为这支队伍配备了一个月的粮草。

    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黄老夫子带着这三千“子弟兵”从福州开拔,越过仙霞关,准备经江西到安徽,与徽州、衢州一带的金声等抗清义军会合,开辟南方抗清的“第二战场”(第一战场为鲁监国的浙东地区)。

    这支队伍,运输工具也很缺,只有十几匹马,结果是行军速度极慢。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江西广信府(今上饶)。

    在这里,已无粮草的黄老夫子不得不停下来“筹粮备饷”。

    施郎(后改名施琅,就是以后打败郑经,收复台湾那个主)正在这支“扁担兵”中,担任着一个小小的“连长”。

    十七岁从军的他,凭着自已的军事经验,认为带着这样的军队去和清朝的正规军作战,肯定是必败无疑。

    因此,他斗胆向黄领导提出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十八章 隆武帝的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