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 沸腾的红土地
两个月后,不甘心失败的清军,再一次对桂林发动了进攻。

    这一次,瞿式耜可是信心满满,成竹在胸。

    因为他在桂林城中,不但筹集了大量的兵力,筹备了大量的粮草。而且还准备了许多守城的利器——红衣大炮。

    红衣大炮是司礼监优秀的“技术太监”庞天寿主持铸造的,结构紧凑、性能优良、质量可靠。

    李成栋的清兵在军队建设上,迷信“二百五加葫芦卜”的精神,对新技术、新兵种的使用,远没有满洲“正牌八旗”那样重视和推广,结果这次麻烦大了!

    在明军大炮一阵紧过一阵的炮火轰击下,攻城清军连桂林城头的砖头,都没有扒下一块,就成批成批做了南明炮兵的“移动靶标”。

    等清军的战斗意志,被大炮轰得所剩无几后,“谁敢横刀立马,唯我焦大将军”的焦琏一马当先,率军从桂林杀出,对围城的清军实施“反围城”作战。

    是役,清军损失惨重,李成栋派到广西的这支“优质清军”基本上被打残打废!

    历史学家把这次大捷称之为“桂林大捷”。

    “桂林大捷”是南明政府军,在东南沿海的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胜利。

    这场战役,打破了清军(这次实际上是“伪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南明人民和军队,与敌作战的勇气和信心。

    在“桂林大捷”后,焦琏领兵连取阳朔、平乐,尔后又与陈邦傅合兵收复梧州,把广西的清军全部“驱逐出境”,重新让这个地域广阔的边陲省份,插满了大明的旗帜。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他的一半”,我们在赞颂广西抗清明军浴血奋战的同时,还不应忘记曾经发生过的一个个“幕后故事”。

    这故事就是,在敌后的广东省,“岭南三忠”领导的义军,正用自已的鲜血和生命,在做着艰苦卓绝的配合。

    岭南三忠

    “岭南三忠”除先前说过的张家玉外,还有“二陈”(陈邦彦、陈子壮)。

    先说一下张家玉。

    张家玉自从道滘撤退后,锲而不舍的他,在增城附近,很快就再次组织起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义军。

    他把这支军队分为龙、虎、犀、象、豹五个营,自己则被推为大将军。

    其后,他率这五个营,一举攻下龙门、博罗、连平、长宁、乳源、归善、河源等县。

    攻下这些县城后,张家玉采取与民休息、长期驻守的办法,力争建立起一小块稳固的根据地。

    在与清军的具体作战方式上,他采取了更番出御,战一而休四的“车轮”战术,让参与围剿的清军疲于奔命、顾此失彼。

    1647年10月2日,张家玉领兵进攻增城。

    翻开地图,增城距省会广州很近,现在增城是广州直接管辖的一个市,坐车仅需一小时,基本上属于广州的“城乡结合部”。

    你打别的地方,李成栋同志可以暂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增城就不同了,要知道,连兔子先生,也是很保护窝边草的,况李成栋乎?

    李成栋于是倾巢出动,赶到增城,与守军对张家玉的义军形成了内外夹击。

    在清军的双重围困下,义军伏尸累累、血流成河,张家玉中箭负伤。

    见突围无望,为不让自己成为清军的“活标本”,张家玉投水但自尽!

    死时,年仅31岁。

    说完了张家玉,说另一个忠义之士——陈邦彦。

    陈邦彦,广东顺德人,因为其父是一名光荣的“民办教师”,耳濡目染的他,打小起就爱“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这并没有给他换来锦绣前程,因为他不是那种“死读书、读死书”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二十三章 沸腾的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