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章 僵局
“夺命狂魔”的架式,向张先壁部冲去。

    在这支以“关宁铁骑”为主力的军队面前,张部显然不是一个同级别的对手,被迅速打散后纷纷逃窜。慌不择路的败兵,还把王复臣的明军冲得乱成一团。

    急火攻心的刘文秀见状,下令砍断了明军逃跑的浮桥,以求能产生“背水一战”的奇迹。

    于是,“背城一战”的清军,与“背水一战”的明军,拼死厮杀在一起。

    战场上,刀与刀相击,血与血相溅,命与命相博。

    是役,明清两军损失都异常惨重。

    明军土卒损失大半,骡马2300余匹,重要的将领王复臣、姚之贞、张先轸、王继业等战死。

    清军则损失了三分之一多的精锐。

    这场战役,最终以明军的惨败,清军的惨胜而收场。

    保宁惨败,意味着孙可望全面复川的规划付之东流。不完整的四川,随时都可能处于清军铁蹄马刀的冲击之下。

    为追究责任,孙可望将刘文秀解除兵权,发回昆明“反省”。同时还将不争气的张先璧,乱棍打死。

    暗流三、孙李失和、宝庆再败。

    在李定国取得衡州大捷的前一天,孙可望也取得了一次“不大不小”的胜利——攻克“孤岛”辰州,消灭守将徐勇。

    但就在孙李都双双载誊而归时,这兄弟俩却失和了。

    他俩失和最核心的原因,是两者个人本质及理想的不同。

    孙可望的本质是一个政客,他在云南所采取的种种“建设措施”,其终极的理想,就是求在自己功成名就之时,能取代朱氏子孙,成为下一届的“汉人皇帝”。

    而这一理想,在他看来,随着自已在滇黔两省经营的成功,正一步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当他在贵阳独立开府办事时,举止做派,更向“帝王化”的方向发展。

    他发布自已所撰的经书注解,并以此作为南明国家科举考试的“标准教材”,占领了舆论的高地。

    他铸造官印,任命官员,将人事任免权牢牢握在手中,树立了自已的绝对权威,建立了自已的全新班底。

    他建立太庙,太庙之中,朱元璋居中,张献忠居右,自已的“农夫爷爷”居左,其有意向世人展现朱——张——孙的接班体系的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而李定国,却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一个很“喜欢直与真、厌恶曲与假”的人。

    最初,对于孙可望“归顺”永历明朝,他曾一时转不过弯来。

    后来,还对孙可望“孜孜不倦”追求秦王封号的行为,不屑一顾地说:“大丈夫王者自为,何用人封。”

    但当他打着“明”朝的旗帜,进湘入桂,受到沿途百姓从未有过的“热心帮助”时,他慢慢由浅入深,明白了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

    千百年来,成功进行“治国平天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按大多数人意愿“行为做事”,并获大多数人拥护的过程。

    而现在,大多数汉人的意愿就是“反清复明”,只有遵从这一意愿,并付诸实施,大多数汉人才会跟着你舍生忘死、赴汤蹈火。

    最终,你和你的团体,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和持续的活力。

    纯粹的李定国,明白这一朴素的道理后,终极的理想,便变得简单而神圣。

    那就是,一心一意贡献自己的天赋与忠诚,重新让大明的人民,拥有一片自由的天空;重新让中国的文明,拥有一方延续的土地。

    余者,皆非所虑!

    象李定国这样的人,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不多,但还有一些,如李广、祖逊、檀道济、岳飞、余玠、于谦、袁崇焕、张自忠……

    但可惜的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南明那些事儿简介 >南明那些事儿目录 > 第三十章 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