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伤逝
道“措词恳切、感天动地”的密旨,就可以把他引得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说不简单,是因为要顺利引来李定国,必须迈过两道坎。
第一道坎是“选人”,即必须派出一个忠诚可靠的信使,越过千山万水的距离,经过兵荒马乱的考验,把皇帝的密旨,准确、安全、快捷地送到李定国同志的手中。
第二道坎是“保密”,就是这项工作,要慎之又慎、密之又密,千万不能露出一星半点的风声。否则,工作组将全盘皆输,成员将全军覆灭。
不用吴组长操心,工作组成员之一的林青阳,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送旨”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为把这件事做得更巧更妙,林青阳以“请假葬亲”为名,身藏密旨,于1652年底启程,前往李定国军中。
此时的李定国,正在肇庆战场与清军厮杀,接到永历帝的密旨后,异常冷静,认为“兹事体大,需从长计议”。
他把林信使留在军中,以待时机!
“引李入卫工作组”从冬等到春,又从春等到夏,还未见“佳音”回报,焦急万分的他们,再一次派了密使携密旨前往。
为防泄密,在派密使时,永历帝把早已吃里扒外的马吉翔,调到南宁当官。
这一次永历帝的密使,又不辱使命地来到新会战场上李定国的军中,把密旨庄严交到其手中。
这一次密旨,言辞比上次更悲切,感情比上次更哀伤,效果比上次更煽情!
以致于李定国看后,竟感动得“哽噎无语,泪如雨下”。
他冒着泄密的危险,给吴组长回了一封信,表示自已“宁负友(孙可望)不负君,在打下广东后,即接驾返粤。”
永历帝及工作组成员们,在接到李定国的回信后,一颗颗悬着的心,暂时又落回到肚子里。
但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时间的长河里发生变化,“引李入卫”的计划,也是如此!
引发这一变化的,就是“引李入卫”工作组外围成员刘议新。
刘议新,人如其名,特别喜欢对“新生事物”,大发评议。
评议也是可以的,但他却把刚到广西的马吉翔,拉来当自已的听众。
在他自以为是的思维里,作为永历第一宠臣的马吉翔,必将是自己“最好的听众”。
“最好的听众”马吉翔,也很够意思,从他的嘴里一听到“引李入卫新议”的短消息,马上将此“原文转发”给孙可望。
事关自已的身家性命和政治前途,孙可望对此短消息,自然不会等闲视之。
他马上在第一时间成立了“私通李定国专案组”,由亲信郑国、王爱秀任正副组长,专门严审此案。
永历帝,首先成为“专案组”审问的第一个“犯罪嫌疑人”。
已有了丰富“应对”经验的永历帝,马上援引陈邦傅伪造圣旨封王案,来严正辞严地辩驳说——私通李定国的圣旨,必定是“做假造假”产物!
既是“做假造假”,就要严惩造假者。
很快,吴贞毓、张福禄等二十多名“矫诏(伪造圣旨)”嫌疑犯,被“集体双规”。
对这些嫌疑杞犯,郑王两法官毫不客气,老虎凳、辣椒水、大夹棍统统拿来,轮番使用。
见事已至此,吴贞毓、张福禄等人倒也铁骨铮铮,威武不屈!
他们都众口一词地供述了自已“矫诏”的行为,完全是自发行为,与永历帝无任何干系。
取得供词后,孙可望马上以永历帝的名义,做出如下判决。
吴贞毓、张福禄等人,犯罪事实清楚,犯罪行为成立,犯罪后果严重,故必须加以严惩。故首犯吴贞毓,赐自尽(照顾其首席大学士的官面,从轻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