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 元朝开国丞相刘秉忠
年时间,就出现了“沃野纵横”的情况。同时,刘秉忠又在邢州大力推广冶铁业,使小小的邢州,变成了蒙古帝国的“冶炼中心”,在后来蒙古帝国的战争中,所用的兵器,有一半以上都出自邢州,当时蒙古骑兵的马刀,以锋利坚硬著称,时人称为邢州刀。邢州试点的成功,很快被忽必烈推广到整个中原,中原大地掀起了一股垦荒热潮。到了公元1254年,原本经济破坏严重的“漠南汉地”,就有了“仓储丰裕,可支大战”的情景。中原地区,不仅因此成为支持蒙古军南下的后方,更成为忽必烈日后争夺可汗位的资本。

    刘秉忠经营漠南汉地的第四年,蒙古发动了征讨云南大理的战争,刘秉忠作为幕僚随忽必烈远征。此时的蒙古大军,还保留着早年的残暴习俗,凡军队攻克之处,即大行屠城,财物抢掠一空。孰料这次,蒙古军遭到了顽强的抵抗,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才包围了大理城。以往在忽必烈面前侃侃而谈的刘秉忠,因不满这一政策,因此在南征的初期始终“不发一言”,但到了围攻大理城时,刘秉忠终于说话了。此时忽必烈因恼火大理城的顽强抵抗,当场下令破大理后要屠城。这时候刘秉忠突然勇敢地站出来,大吼:“拒命者,其国主耳,百姓无罪也。”一声怒吼,让忽必烈的满腔怒火生生地咽了回去。然后刘秉忠侃侃而谈,认为攻克大理,应以攻心为上,建议蒙古军张榜安民,废除大理时期的种种苛刻法令,并颁布严格军事纪律,严禁士兵滥杀滥抢,且把蒙古的军规,四处写在旗帜上,让整个大理的百姓都能知道。忽必烈采纳了刘秉忠的建议。结果没过几天,大理城就主动归降。高兴得忽必烈当场赞扬刘秉忠:“卿之一策,足胜千军万马。”

    在宋蒙战争的历史上,攻克大理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整个宋朝,大理都是宋朝的坚定盟友,大理的获得,使南宋少了西南方面的重要屏障,蒙古大军可以用两面夹击的方式,从正北方和西南方同时进兵,让南宋腹背受敌,事实上,在最后灭南宋的战争里,忽必烈就是这么做的。

    而对于蒙古军来说,大理战役,也是蒙古大军作战方式的一个转折点。相比于从前残暴的征战方式,从这时候开始,蒙古军有了严格的纪律,开始注重“攻心”。以忽必烈的军队为例,原本杀戮残暴的军队,从刘秉忠制定军事纪律开始,从此“军士无一人敢擅取百姓一钱者”。这不但使蒙古军此后的征战减少了抵抗,更让许多中原知识分子前来投奔。公元1258年,刘秉忠又作为谋士参加了忽必烈攻打南宋鄂州的战役。他一面受命制定军规,将“不可嗜杀”作为蒙古军规的第一条,另一面起草文书,散发给沿路的儒生,劝说他们为蒙古军效命。结果不但蒙古军攻打鄂州成功,沿路的儒生更“纷至来投”。比起此前蒙古军在战争里的暴虐,这次忽必烈的军队纪律非常严明,不但滥杀百姓之事少了很多,即使抓到了逃亡百姓,也大多“所获生口,悉纵之”。刘秉忠也因此被许多百姓感恩,当时百姓更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刘菩萨。

    <er">二

    举荐贤才、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制定军规、阻止滥杀,这是刘秉忠在早期投奔忽必烈时做的事情,对于“全能”的他来说,这一切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他真正大展宏图,是从公元1259年开始。

    这一年先发生了一件震撼蒙古帝国的大事——蒙古可汗蒙哥汗在攻打南宋合州钓鱼城时,竟然意外阵亡于城下。因为死得突然,连接班人都来不及指定。这样一来,高不可及的蒙古可汗位一下子真空了。各路王爷纷纷行动,忽必烈也不例外,当场拔马从鄂州战场北还,回草原争夺可汗位。当时的忽必烈声望正隆,又拥有富庶的中原地区做本钱,但是此时公认的“接班人”,却是他的幼弟阿里不哥。蒙古实行“幼子继承制”,阿里不哥本人在蒙古可汗活着的时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不容青史尽成灰·隋唐宋元卷简介 >不容青史尽成灰·隋唐宋元卷目录 > 第三十三章 元朝开国丞相刘秉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