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一 洪武丁丑科场冤案
没让进。还是张信的一位老家丁看到刘忠可怜,才透露说张信已经好几天没回家了。这使刘忠更加焦急,今天他借口上街买东西,又悄悄来到贡院,却见辕门前贴了一道告示,说“试卷复阅已近尾声,文章好坏自有公议,着各地举子稍安勿躁,静候复榜”。从告示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审理结果已经把原判完全推翻了,所谓复榜就是说与原榜不同嘛。刘忠好似被迎头泼了盆凉水,趔趔趄趄地奔回家来。一路上又听见了不少流言,什么“张信遵照皇帝旨意,新点了二十多名北方举子”呀,什么“复审官员已经上本弹劾刘三吾,白信蹈徇私庇护乡邻”啦,什么“现在查明刘三吾、白信蹈有受贿的劣迹”啦,什么“皇上在宫中大发雷霆,一定严办刘三吾等主考官员”啦,听得他晕头昏脑,几乎不能自持。但回到家中看到刘三吾那行若无事的风度,心中又得到了一点藉慰。
南京城里,这几天议论的都是复审会试的消息,许多落第的举子,怀着一线希望等待着复审揭晓,他们当然希望把原榜全部推翻。一些市井商人则希望事情闹得越大越好,那样就有热闹可看了。也有一些正直的读书人有时替刘三吾讲两句公道话,但谁也不敢说得过重。占压倒优势的舆论,是说张倍维不会违背了皇帝的意愿,甚至有人言之凿凿地拿出宫里的消息为证,说张信在接旨的当天,已经向皇上表了态,一定“竭尽犬马之劳,以体圣上求贤之深意”。尽管有些人很看不起张信这种迎奉的态度,但对案情审理结果却决不怀疑了。大家一致认定,张信必然会把许多北方人填到榜上去,然后狠狠地奏上一本,把刘三吾、白信蹈都打成营私舞弊之臣,大家盘算着这一天已经快来了。
果然,四月十二日,从皇宫内飞传出一道圣旨。明天早晨卯时,皇帝亲临奉天殿,听取主审官张信禀报复阅试卷结果,并当众揭示新榜,着六部九卿官员一听禀。并宣召被黜的刘三吾、白信蹈等原主试官员一起进宫听参。这个消息好似烈火烹油,使整个南京都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拭目以待明天将要发生的一件明朝建国以来的爆炸性的新消息。
四月十三日,是个阴沉的天气。凌晨时分,朦朦胧胧地降下了一场春雨,雨花很轻,好似薄雾,使整个南京都城都罩在了一层雾漾漾的水气中。皇宫前,气氛显得十分紧张,从午门前经五龙桥、承天门、端门,站满了护卫亲军,由于天在降雨,所以一切仪仗卤薄都没有展开,更加重了阴沉气氛。应召的各部官员,在寅时初就候集在午门前了,为了怕大家淋坏,皇上格外开恩,令内宫太监把群臣分批引到午门、承天门避雨。卯时初刻,宫内景阳钟响,传来了皇帝驾临奉天殿的消息。接着,六部、九卿大臣也在司礼监太监的引导下进入奉天殿。由于今天被召的大臣很多,所以一座宽阔的奉天殿,竟显得有些拥挤。座位自然是无法摆放,群臣只好站着听旨了。
朱元璋今天显得特别严肃,他高踞在宝座之上,等群臣朝拜完毕才用十分宏亮的声音说:“本科会试尽取南人,全国举子为之愤懑。朕为平息民怨,不得不令张信复阅试卷。开科取士,乃我朝百年大计,岂可容忍营私舞弊!但应试举子只能以文章定优劣,这又是朕取士的标准。今张信等十二人,经过半月披阅,已将结果查明,朕欲当众揭示结论,以示公道,尔等六部、九卿及刘三吾诸人,需仔细听奏,如有不明,还可当殿询问务要求得公道,以服天下。”朱元璋说完,用眼瞟了一下站在一旁的张信,示意他当众汇报复审结果。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了张信的身上。这位张信,年纪不过四十余岁,宽阔的面庞,炯炯有光的双眼,给人一种干练聪睿的印象。他不慌不忙地给朱元璋行了一个大礼,然后走到专门为他摆放的一张公案前,拿起了几份经过悉心评点的试卷,呈送给站在宝座台阶下的太监,又由太监捧至朱元璋案前。张信口齿清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