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案七 康熙江南科场案
朗、对受贿考官也是紧追不舍,但当李奇供出噶礼受贿后,他的态度确实突然变得暖昧起来。看来这个案子是难以查个水落石出。但是,想到康熙对自己的倚重,想到江南士子义愤填膺的神态,他再也不犹豫了,既然钦差不肯深究,我还是将实情禀明万岁,请求重办噶礼以定国法。于是,他抖擞精神,连夜写了一道言词恳切的奏折,发往京城去了。
康熙是十二月二十七日接到张伯行的奏折的,实际上在张伯行奏折上来之前他早已嘱咐他安排在江南的亲信。李煦、曹寅等,不断密报审案消息,对江南大审情况了如指掌。张伯行的奏折理直气壮,使康熙很受感动。但就在今天,他也接到了噶礼的奏折;参劾张伯行挟嫌诬陷封疆大吏,监毙要犯。折中列出张伯行七大罪状,仅其中私刻书籍、谤诽朝政一条就足够灭门之罪。康熙本待不信,但李煦等人也曾多次密告张伯行确有刻书之举,又使他不敢全面否定。拿着两份奏折,他费起了踌躇,心中只埋怨张鹏翮和赫寿,去了两个多月竟没有一道有点主见的奏章。但是,他对江南科场案的态度是十分明朗的,一心要查个水落石出。现在督、抚互相弹劾,且都被裹进案中,如果不采取措施,恐怕越审越乱,想来想去,他决定暂时将张伯行和噶礼都解任,减少干扰,然后严令张鹏翮二人将科场案和督抚互劾案一并加速审清,他明确表示案中不管牵进何人也要彻底究清。他特别指出,证人李奇和泾县知县陈天立是本案关键,必须要这二人当面对质清楚,查明余下的十五锭金子的下落才是破案关键,叫钦差格外用心。
圣旨发下十天,仍不见张鹏翮的确实结论。却连接收到江宁织造曹寅和苏州织造李煦的三道密札,报道审案过程中又出了新的波澜。李奇与陈天立对质后,陈天立供认出确实接到了李奇送来的十五锭黄金,但问到交给谁了的时候,他却吞吞吐吐不肯说,就在钦差准备再次拷问之际,陈天立却突然在监中自缢身死,造成了死无招对的局面。案子越审越复杂,而且江南士子近日又有聚众闹事的趋势,已有人贴出歌颂张伯行德政的歌谣,也有人为噶礼鸣不平,江南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曹寅和李煦都是康熙的绝对亲信,他们的奏折是完全可信的。康熙简直有点头痛了,他万没有想到这个案子会如此曲折,同时他对江南民心的不稳也感到忧虑。但他到底是一位十分精明的皇帝,从一连串的事件中,他已肯定噶礼必定受了贿赂,就连陈天立的死,恐怕也有杀人灭口的嫌疑,张鹏翮身为钦差,竟然眼睁睁看着要犯自缢,实在是失职。康熙对张鹏翮已由信任变为怀疑,于是,当天就发下两道圣谕,一道是催张鹏翮、赫寿火速将勘查结果报上来,一道是密令安徽巡抚暗中查访陈天立的死因。
当康熙在紫禁城内心急如焚地颁旨时,张鹏翮与赫寿在扬州也是如坐针毡。根据案情的发展,他们都明白噶礼逃脱不了受贿的嫌疑。但是,他们也明白,如果真的将噶礼定罪,他们自己也免不了坐视要犯自杀的罪名。尤其是张鹏翮,与噶礼获罪,自己也难免瓜田李下之嫌,不知会招来什么灾祸。何况张伯行始终咄咄逼人,定要查清噶礼罪行,一旦如实禀报,则证明江南只有张伯行一个清官,相比之下连钦差也成了昏庸无能之辈,就更与自己不利了。如实参奏不行,隐瞒实情也不行,因为他们知道皇上在江南有不少坐探,结论下得稍有不妥,被皇帝发觉就有丢官发配的危险。进退维谷之间他们决定采取拖的办法,等时间一长,江南士子的气愤平息下去,再采取个折衷的办法,惩处几名小官结案了事。但是从去年十二月到今年一月,皇帝一连两道圣谕,催促结案,而江南民心鼎沸,并不比去年稍减。张鹏翮这位素以精干著称的官员也睡不着觉了,他与赫寿再三商议,决定以公正的面貌出现,对督抚互劾各打五十大板,再将噶礼从科场案中摘洗出来,于是拟就了一道奏折,大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