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一朝称帝千古恨
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再提前至十月初一为元旦,直至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颁行《太初历》,才恢复夏代的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历代相沿未改,所以这个历法又叫“夏历”,今俗称为农历。
中国历史上早有“春节”,不过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在《后汉书·杨震传》中有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到南北朝时,“春节”是泛指整个春季。而把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在南京宣布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宣布中国废除旧历采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这样做带有改朝换代重新确立“皇历”的传统,同时也蕴含着与封建王朝彻底决裂的含义。
不料,孙中山的这个建议,民间一时没有接受,于是民间同时流行了两种历法,阴历和阳历。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间仍然过了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
1913年(民国二年)7月,当时北京(民国)政府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
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因当时是“五族共和”,端午等汉族节日列为全国节日不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自此,夏历岁首就由以往的“元旦”改成了“春节”。
由于这个“春节”是袁世凯批准的,许多倒袁人士,都拒绝过这个春节。孙中山在1924年还提出过废除这个节日。但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响。清朝的遗老遗少们不同意,对孙中山不满的人也不同意。
1930年,南京政府为了适应当时世界上风行的改历潮流,一些改历人士重新提出,先过“元旦”新年,后过“春节”旧年,新年在前,旧年在后,十分荒唐。南京政府颁行政令,宣布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这个政令一颁布,立刻引起很多人的反对,掀起了新一轮的反对国民党的热潮。结果,国民政府不但没有把旧历新年禁下来,而且还招来了国内许多反对的声音。
“春节”从“过年而不过节”,经袁世凯批准后,莫名其妙地变成了一个“盛大的传统节日”。90多年来,中国人都重视民族传统的新年,把春节当作真正的“年”来过。人们接受“春节”称谓,是因为它既区别了公历新年元旦,又因其在“立春”前后,“春节”表示春天的到来或开始,与岁首之意相合。
元宵节的应节食物是汤圆,汤圆的别名也叫做“元宵”。袁世凯因“元宵”谐音“袁消”,认为不大吉利,于是在他登基做洪宪皇帝那年,就明令公布,不准百姓叫“汤圆”为“元宵”;同时又下令要把“元宵节”正名为“上元节”。
原来,袁世凯窃取政权后,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导致他疑神疑鬼。有一天他突然听到了街上小贩在吆喝“卖元宵”,袁世凯一听,“元宵”不就是“袁消”吗?这是要消灭我袁世凯啊!可他又没办法禁止人们在正月十五吃元宵,怎么办呢?苦思冥想之后,袁世凯干脆来了个掩耳盗铃:下令从1913年正月十五日起,正式改“元宵”为“汤圆”,小贩们叫卖汤圆,听起来就不那么刺耳了!
袁世凯是顺耳了,可全国人民却不干了,尤其是革命势力控制的南方各省,根本就不理袁世凯这一套,1913年正月十五,南京夫子庙的大街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小贩们照旧扯开了喉咙:“卖元宵啦,卖元宵啦!”引得人们纷纷购买。执勤的警察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因为谁都知道,老袁复辟是逆历史潮流,不会长久。
果然,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