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十四章 突击!突击!
)、富(锦)、桦(川)反日区域,西展宾(县)、延(寿)、五(常)、双(城)游击战争,南至舒(兰)、榆(树),北过松江,尤其陈兵江北,不月余而克兴安山脉,师指通(河)、汤(原),未几月竟获沿江阵地,突击巴(彦)、穆(棱)、庆(安)、铁(力),使龙江广原动荡,耀军通(北)、绥(棱)、海伦,致日寇首尾不及,大纛所至,强敌披靡。

    查阅3军史料,会发现用得最多的军事术语之一,就是“突击”。

    抗联11个军中,3军的游击区域最大,当是赵尚志这种“大游击”思想的最好注释。

    前有各县“讨伐”队阻截,后有日伪军追击。3月上旬,当西征主力进至通北山里一个叫“冰趟子”的地方时,从海伦境内就一直紧追不舍的敌人倒了大霉。

    这是条通往山里的爬犁道,两边山坡林木茂密。赵尚志率队踏雪疾进,后面是尾追的700多日伪军。走出几公里后,赵尚志觉得差不多了,兵分两路,沿两侧山脊火速返回,埋伏在爬犁道两旁山坡上。跟上来的百余日军,只认脚印一直向沟里伸展,哪曾想两边机枪、步枪突然开火,打得满沟雪烟。鬼子展不开兵力,只有被动挨打,丢下30多具尸体跑了。

    部队继续向山里进发。据说,赵尚志原本是要火速甩开敌人的,可赶到冰趟子,他站住了。

    一汪四季喷涌的热泉,从山间流出,春夏秋奔流成溪,这冬天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天冷,那水流着流着就冻住了,可那泉眼冻不住呀,“咕嘟咕嘟”就那么一个劲儿地冒,水在冰面上流着流着又成冰了。就这么一层叠一层,在山沟里日日增高,从下面望去就像一面大冰瀑,南满人称之为“冰溜子”,北满叫“冰趟子”。

    冰趟子附近山坡上,有4幢原木垒成的大木营,每幢少说能住200人,有用煤油桶做的火炉。周围是高高低低的杂树丛,柞树枯黄的叶子在风中“哗哗”作响。

    不走了,就在这里揍它。大木营里,召开干部会议,劈柴柈子在炉子里“噼里啪啦”响,赵尚志的话掷地有声:这木营也是堡垒、工事,两边是山林,沟口又窄,可以卡住敌人退路,又能打它的援军。只要敌人上到那片冰趟子上,别说它“五十(武士)道”,就是“六十道”、“七十道”也白搭。

    当即部署战斗,官兵连夜挖雪构筑工事,有的还用水把它浇成冰墙。从司令部到各主要阵地,还挖了交通壕。这次战斗,3军仅付出牺牲7人的代价,首先是土地爷、老天爷帮了大忙,再就是有充裕的时间构筑阵地。

    两天后,3月7日,守田大尉带领700多日伪军赶到了。

    两天前刚吃过亏,为什么还敢贸然进入冰趟子这样的死地?是轻敌?不熟悉地形?无论有多少什么样的原因,包括马上就要变成死鬼的守田在内,以往的经验告诉他们的,都是对手不会轻易与他们这样的大部队交战的。

    打头阵的是伪军,很快被打下去了。200多鬼子开始攻击。轻重机枪掩护,掷弹筒、迫击炮轰击,炮弹砸在冰冻如铁的山地上,地动山摇,挂在树上的积雪哗哗抖落,像下起雪雨。

    比起伪军,鬼子可是不含糊,可那冰趟子更是不含糊。走在冰河上,不小心都会滑倒,这冰趟子是个大漫坡,而且一棱一棱的,梯田似的。不打仗,爬上去都不容易,更不用说眼下明晃晃的当活靶子了。一个被打倒,或是滑倒,滚滑下去就撞倒一串。天黑后好点儿,下半夜气温骤降,许多枪打不响了,3军官兵可轮流到木营烤火,敌人就只能在那儿冻着。3军西征,冻死冻伤的不在战斗减员之下,这回轮到敌人了。受伤来不及拖走,用不上个把小时,就成了硬邦邦的“死倒”。

    天亮后,敌人已无力再战,开始撤退。等在沟口的部队一顿猛打,正面部队再一阵猛冲,那“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雪冷血热简介 >雪冷血热目录 > 第十四章 突击!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