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郭台铭出深圳记
海松江科技园、山西太原科技园、杭州钱塘科技园开幕;2004年,山东烟台科技园、深圳观澜科技园、上海富士康厂开幕;2005年,深圳松岗厂开幕;2006年,天津科技园开幕;2007年……至此,全国四个直辖市、十余个省市都遍布着郭台铭的生产基地。在全球布局,日本、美国、英国、芬兰、捷克、巴西、越南、俄罗斯等国家建立了生产和研发基地。

    2007年9月,郭台铭在第四次中国网商大会上演讲,这也是第一次在大陆企业界公开亮相演讲。讲到富士康的成功之道,他说,富士康赢在策略。策略是什么?策略就是方向、时机、程度。南辕北辙就是方向不对,车再好马再壮车夫再强,但永远不能达到目标,成吉思汗会赢,是赢在方向,赢在策略。

    投资大陆、成立鸿海全球基地的“黄埔军校”——深圳龙华工业园,无疑都成了他称霸世界的舞台。

    郭台铭曾说:“富士康是一个饥饿的巨人,永远不会撑得打饱嗝。”然而,就在一路顺风顺水之时,新秀的崛起、经济环境的转变、福地生祸端却为这位巨人带上了“镣铐”,丛林不再是鸿海一家独大,掠食者虎视眈眈。

    “大佬”恩仇

    深圳,一直以来都被奉为竞争最惨烈的商业战场,有时半路杀出的一匹黑马也会让老将失算。更何况,还是代工这片血腥之海,几乎是大逃杀一样的生存准则。然而,初生牛犊总有着一种不管天高地厚的豪气,不按常理出牌反使老将难以招架。

    2002年,郭台铭邀请王传福(比亚迪创始人)和孙一藻等人参观富士康台湾总部,本意是对王传福示好,希望拿下比亚迪电池塑胶盒的代工业务,谁料,这一举动反成了“引狼入室”。

    当时,比亚迪只是做手机电池的小企业,而且,处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暴利时代的末期,生产手机电池的利润也深受威胁,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03年以来,充电电池的价格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下滑。同时,随着日本厂商对中国的技术开放,锂电池生产门槛大幅降低,很多厂商蜂拥进入这个行业,分享利润。

    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产品盈利空间的一降再降,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也受到了很大挑战。王传福也说:“电池这个行业,再过两三年,我们恐怕就要捅破天花板了。我们需要找一个有更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去做,但是我们又希望那是一个与电池相关的行业。”

    这句话其实已经为后来的转型埋下了伏笔,只是,郭台铭并未料到这艘小舟竟敢打它这个手握几十亿美元订单的世界级代工航母的主意。

    没人知道,当郭台铭领着王传福在车间参观时,王传福脑里在勾勒着怎样的蓝图。但是,从王传福踏出鸿海的门后,宣告王、郭交火不可避免的展开。

    最先,凭借着之前比亚迪为手机巨头们长期生产电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2002年,比亚迪正式进入手机代工领域,主要从事手机模块及组件制造,包括手机外壳、液晶面板、摄像头、柔性电路板、手机模具等业务。

    而后,王传福用了短短几年“克隆”出了与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从2003年起,比亚迪从富士康挖走400多名员工。同时,也从富士康那里“抢”来很多订单。

    郭台铭一直喜欢讲一个故事:一个聪明的乞丐在恩客给的50元和100元钞票之间应该选择50元的,只有不贪心,才能细水长流。所谓的“不贪心”在他的经营哲学里就是“为了客户,死扣成本,压低价格,别一口吃个胖子噎死。”因此,他的报价总能比对手低出20%,甚至更多,为的是让利给客户,以求细水长流,基业长青。因此,郭台铭在业界也留下了“Cost Doerry”的绰号。然而,一山更比一山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简介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目录 > 郭台铭出深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