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1、房价“吹涨”
在800到1200元不等,文福贵每月就坐地收租约5万元。

    2008年,深圳福田区政府开始对岗厦村实行拆迁,这些曾经的“包租公”、“包租婆”此时又有了新的身份——亿万富翁。按照政府给予的拆迁补偿标准——住宅公寓每平方米补偿1.28万元,商业物业每平方米补偿2.38万元,文福贵家的7层楼房,每层200平方米共计1400平方米,补偿金额已近2000万。实际上,这笔补偿金额在岗厦400多户原住民中只能位列中游。对于村内的“名门望族”,补偿甚至接近亿元。一片旧楼倒下去,一批富豪站起来了。

    “非深圳户常住者与深圳原住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相差近40倍,这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种现象折射出住宅制度存在缺少公平和财富分配不平均及住房分配上的不公平性,暴露出中国户籍制度的弊端和地方保护主义。可想而知,在制度或规则不公平情况下,非户籍人口的住房条件很难得到改善。”著名房地产营销策划专家谢逸枫对此现象如是解读。

    港人投资热

    得益于“近水楼台”以及未来深港同城的发展路径,港人一直偏爱在深圳置业。据置业国际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1-5月份,港人在深圳购置物业约达5000套。

    以港人的收入水平,在深圳购置物业并非难事。他们在深圳的置业目的无外乎:投资、出租、备用。据香港中通社2010年1月21日报道,“香港最新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港人于去年购买深圳物业作出租投资之用的比率达30%,创下历史新高”。在三十年前,香港人被深圳商人称为“水鱼”(别名甲鱼、王八),看到香港人就好像看到了钱。而现在,一切都反过来了,现在是香港人看到深圳人就像看到了“水鱼”,看到了钱。所以,香港人在深圳投资买房的热情逐年高涨,深圳市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李小平说:“从2000年以来,香港人每年都会10%以上的增加比例,到深圳来置业,现在已经占到深圳商品房供应比例的15%-20%,而且购房逐渐从低端走向高端。”

    就像从事外贸行业的香港商人骆先生,他在深圳福田某小区一次性就购买了十余套小型公寓。他说,“一套40平方米的单身公寓,我买的时候每套总价不到40万元,就算十套400万,价格也只够在香港港岛买一套房子的钱。”现在,这些单身公寓每个月都在给他带来数万元的租金收益,“如果出售的话,价格几乎全部翻倍了。”

    除了深圳原住民与港人在深圳房产市场的先天优势,对于意在提高深圳竞争力的政府来说,他们也更乐于在住房上照顾海归人才。

    海归优先住“豪宅”

    就像里黎叔的一席话:“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但是,“过去人才孔雀东南飞的局面已发生变化,面对内地城市的竞争,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已相对弱化。”其中,由于高房价等问题带来生活成本剧增成为深圳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

    曾在美国生活将近10年的曾凡(化名)博士2008年选择回国发展,凭着在美国的积蓄,2009年9月,她在深圳买了一套自己并不满意的商品房,售价16500元/平方米,还不带小区。曾凡说,这是她在美国没有想到的情况,在佛罗里达州的奥兰多,带游泳池、花园的小洋楼房价在三十万美元左右。然而在深圳200万元,只能买到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而相对于国内的收入而言,月供负担很沉重。

    为了消除像曾凡这样高级海归的担忧,深圳政府从均价超过3万元/平方米的“首地容御”豪宅区购置一批“保障房”,并将其中的348套房提供给“海归”高级人才。

    显然,这隐含了一个大前提:“海龟”比“土鳖”更优秀。这种做法,相当于用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简介 >逃离北上广Ⅲ·广东太竞争目录 > 1、房价“吹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