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州港驶出一个“李宁”
资产。在李宁心中,他更希望公司朝着现代企业模式发展。这在当时看来并不易,起码有两个核心问题必须解决,一是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另外一个是将李宁商标从健力宝中分离出来。
1994年初,在证券报一个记者的引荐下,李宁同有着“中国股改第一人”之称的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刘纪鹏见面了。刘纪鹏从1988年开始即进行企业的股份制咨询,从他多年关注企业改制的经验来看,李宁公司的产权不清这对于李宁今后的发展将是致命的,他极力鼓动李宁脱离健力宝。
李宁当然知道这时的健力宝之于李宁(公司),如同母亲的胎盘之于成熟了的婴儿,价值使命已经完成,但在李宁心中,李经纬对他有再造之恩,如同他的再生父母,他怎么可能去背叛李经纬?对于刘纪鹏的建议,李宁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如果脱离健力宝,别人会不会说我忘恩负义?”
而在刘纪鹏看来,作为国有企业的健力宝并不属于李经纬而属于三水市政府,在日后的产权分割上必然存在无法想象的阻力,作为健力宝的子公司,李宁与其在一条前景不明的大船上航行,不如现在抽身自立门户。于是,刘纪鹏则反复对李宁阐明产权不清的利害关系,劝他说:“你只是脱离健力宝,并不是脱离李经纬,健力宝并不完全等于李经纬。”最后,性情爽直的刘纪鹏甚至拉开椅子站起来,对李宁说:“如果你拉不下面子,我去跟李经纬谈,跟三水县政府谈。”1994年底,李宁和他的服装公司离开健力宝,当初集团投入的1600万元,李宁分三次用现金进行了偿还,李经纬甚至没有提出补偿增值部分的要求。
著名商业作家吴晓波在一书中对这次分家写下了这样的评论:“李经纬‘扶上马、送一程’把心爱的后辈朋友带上了一条比他自己要顺畅得多的商业大道。”
8年后刘纪鹏的论断竟然一语成谶,2002年1月15日,与李经纬交恶已久的三水市政府在达成“不能卖给李经纬及其团队”的原则下将健力宝作价3.38亿元卖给了资本炒家张海。当时的李经纬犹如一只被弃的老战驹,默默地坐在签约会场一角,“含泪仰天,不发一语”。9天后,他在家中突发脑溢血,直至今天仍孤单而屈辱地躺在病榻之上。
驶出广州
如果说李宁是由李经纬带进商界,由刘纪鹏帮助整理公司构架,那么,1996年初,李宁将公司总部从广州迁到了北京,并更名为李宁运动服装公司,就是彻底告别健力宝,独立迈向辉煌的一步。李宁自己也曾感慨地说,“李宁公司如果当年不从三水搬到北京,就没有今天。”
1996年,李宁集团的业绩达到了颠峰,实现了历史上最高销售收入6.7亿元。但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却席卷而来,制造业极度萎缩,李宁集团身陷囹圄。“通货紧缩”使得老百姓的购买力大受影响。卖不动了怎么办?1997年,李宁公司两次大型市场促销活动——“97暴风雪系列”、“正在机会”,背后的含义都是以超低价位清理库存。此后数年,李宁公司的销售收入始终徘徊在7亿左右。体育用品市场容量已经放大,李宁公司的市场地位却在下降。为此,公司高层不得不开始思考从制造为先向品牌为先的整体布局。在一次会议上,李宁说道:“我们不是一家做鞋做服装的公司,我们要做一家推动运动文化发展的公司,因为没有一个消费者是因为一个品牌而喜欢一项运动的,都是因为喜欢某项运动而喜欢某个品牌的。”
于是,1997年,处于困境的李宁萌发了强烈的上市冲动。这次,李宁是瞄准了香港。为上市绸缪,李宁又把集团总部搬到了上海。这时集团的大股东变成了4个,其中有李宁任总经理的柳州市李宁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800万),还有李宁体育产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