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2、海上“黄金屋”
和非必需的特点。

    显然,上海滩如此热衷于把自己打造成时尚之都、奢侈品的安乐窝,肯定不是因为其“非必需”的特点,而是相中了它的“高端”品质,以及价格。似乎当这些全世界最昂贵的货物出现在上海街头的橱窗里,这座城市就能与国际接轨了。

    所以,上海迫不及待地于2006年举办奢侈品展。来自全世界的3000名富豪参会,胡润富豪榜上的内地富豪们有过半出席。这场“世界顶级生活体验峰会”,从英文Millionaire Fair直译过来,展会的名字就是“百万富翁的盛会”。这里汇集了世界顶级品牌、艺术珍品、私人游艇和顶级世界珠宝,由于刘嘉玲、胡军、杨采妮等明星和众多富豪的云集,并不对外售票的开幕式的入场券竟然炒到了1500元的天价。为确保参会富豪和参展奢侈品的安全,光是保安费用就花去500万元人民币,展出3天,观者达1万人,门票收入700万元。展出的商品更是价值连城——2.5亿元的豪宅,2亿的珠宝以及50万元的狗项链……连名模孟广美都惊呼:“开始没想到是这样一个展览,所以没怎么准备就进去了,进去一看,那种感受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自惭形秽。”

    如此奢侈的“上海”,究竟有几人消受得起,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答案了。但上海仍然在为奢侈品消费这根刺激百姓神经的“刺”而辩护:有媒体说,不能因为不少人看不起病、贫困孩子上不了学,就拒绝奢侈品。因为“奢侈品本身在道德上是中性的,取消展览只会失去与国际高端展出活动联系的机会。对上海奢侈品展予以猛烈批评,实在是用正确的枪打错了靶子。如果富豪的财富来源正当,谁也无法强求富豪按老百姓的标准去消费”。

    不知,拥有这般渴望跻身“国际大都市”行列的热情,是上海的“进步”,还是这座城市里普罗大众的不幸。上海常住人口共1888.46万人(2008年上海市统计局数据),有多少人消费得起上述昂贵的生活?我们来看一组数据,更直观地比较一下:

    2006年,美国人均收入为36276美元,而同年上海的人均收入为15641元人民币,约合2306美元。如果和纽约最富有的曼哈顿区相比,这种悬殊感恐怕更深刻。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纽约市曼哈顿区2007年第一季度人均周薪为2821美元,人均年薪接近14.7万美元。这就是差距——上海可以把纽约有的高级货都搬到自家屋里,贴得满屋子黄金,但代价是住在屋里的人必须为此支付更高的房租。

    因为摆在面前的好处是赤裸裸的:高力国际发布2009年春季全球商铺报告,指出上海首次晋身全球商铺租金排行前50名;其中香港的优质街铺租金虽然同比下降了3.8%,但年租金仍达到每平方英尺1192美元(1平方米=10.763平方英尺),这一租金水平在亚洲区内最高,在全球则排名第三;而上海南京西路商铺租金升至每年每平方英尺245美元,且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节节攀升。

    事实一目了然。赚钱,赚更多的钱,这就是这座“黄金屋”的最高目的。

    所以,2009年7月,红火了7年的静安寺商圈的伊美时尚广场,闭馆装修。该购物广场于2002年建成后逐渐成为人气颇高的地下商场,一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但有关人士认为其经营风格和商品种类与周边高端大气的商业氛围不符。为此,在将近300家商铺中,一些面向中年人群和学生族的商铺将被逐渐淘汰,而变身为面向白领人群的中高档零售商场。对于此番改造,不少市民担心,“静安小亭不在了,如果伊美也脱离平价路线,静安寺商圈会不会离大众越来越远呢?”

    而这种担心也同样适用于上海本身,这座越来越高端、昂贵的城市,是不是离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逃离北上广Ⅱ·上海太昂贵简介 >逃离北上广Ⅱ·上海太昂贵目录 > 2、海上“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