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4、结婚别苗头
    上海话里的“别”,有比的意思;苗头即端绪、预兆、因由。章太炎《新方言·释器》:“茅,明也……今语为苗。诸细物为全部端兆及标准者皆谓之苗,或云苗头。今俗言事之端绪每云苗头是也。”所以“别苗头”,即是在事情的发展刚出现端倪时就要一争高低的意思。评弹《女蜻蜓》:“有时和尚道士一起做法事,彼此别苗头,还要好白相。”

    “别苗头”最初指农村庄稼汉比谁家的稻苗长得好,后来才渐渐变成了上海人“攀比”的代名词。在石库门里,婚姻是最需要别苗头的事情了。

    因为在上海谈情说爱,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情。不久前,在上海世博园芬兰馆内举行的一场“富豪相亲派对”,门票就要30万。这就是爱情在上海的定位,想要进来就得跨过门槛,而这道门槛就是经济实力!请问,你有钱吗?

    带着你的钱、开着你的宝马来见我

    “你买房了吗?”

    “你买房贷款了吗?”

    “你的房贷还剩多少?”

    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系博士杜晓桦,对沪上白领的婚恋观调查发现,这是上海白领女性在各类相亲活动中最常问的前3个问题。

    作为标准的美国人,杜晓桦第一次听到的时候很惊讶。“我不明白为什么要问这种问题。在美国,如果男女一见面就这么问,很‘土’的,就好像‘巴子’。”杜晓桦说:“有个被访者要求对方有BM(宝马轿车)。我就不明白,她到底是找男朋友,还是找BM?”

    她随后发现,不止是上海本土白领女性相亲时会向男方提这样的问题,一些外地来沪发展的单身白领女性也同样爱问这样的问题。这自然就和上海整体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在这座纸醉金迷的城市里待久了,你会不自觉地被各种活色生香的光景吸引,而且趋同。这也就是“魔都”的腐蚀性。

    近几年,名目繁多的各类相亲派对在上海越来越热。但是,因为市场的火爆,出现了“骗婚”等现象,致使上海不得不于2008年出台新规,“要求征婚者必须提供真实可靠,同时一天内不得相亲两次。”由此可见相亲在上海的盛行程度。

    杜晓桦在调查“白领父母相亲团”时,听到不少家长说,现在的孩子太忙了,没空谈恋爱。“很多白领也都这么说,难道他们真的那么忙吗?忙得连寻找爱情的时间都没有?”杜晓桦分析,“没空谈恋爱”也许只是借口,但白领的社交圈越来越窄却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很多人很想谈恋爱,但他们去哪里找呢?

    平时,单位和家两点一线;出差,客户、宾馆两点一线。收入越来越高,交友圈子越来越窄。和同事,公司有规定不能谈恋爱,自己也不想忍受地下情的痛苦;和客户,也很难谈恋爱,因为客户终究是客户,公私应该分明。剩下的,还有谁呢?

    于是,交友派对应运而生。呼啦啦把成千上万单身男女拉到一起,既然社交圈小,那就给大家一个平等、宽松的大环境,随便挑,就怕你挑花了眼。同时,“白领父母相亲团”也应运而生。

    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人民公园“相亲角”,一位退休教授将放有小女儿照片、自家情况介绍和择偶要求的牌子放在手提袋上,静候“金龟婿”。“女儿29岁了还没对象,做父母的干脆替她相亲,这是家里的大事。”他说他已来过12次了。

    “子女在家,父母全包家务;子女买房,父母倾其所有;就连子女找爱,父母也都一齐出动。”这是杜晓桦对许多上海家庭的概括。近两年,“父母相亲团”有星火燎原之势。

    2006年,由天津的南开大学心理研究中心、零点研究集团等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发现,上海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男性31.1岁,女性28.4岁,是中国婚龄最高的城市。而造成这种
上一章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逃离北上广Ⅱ·上海太昂贵简介 >逃离北上广Ⅱ·上海太昂贵目录 > 4、结婚别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