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京华烟云梦
、家事、天下事。
后来毛泽东与蔡和森等人搬到北大附近的景山东街三眼井吉安东夹道七号(今为吉安左巷八号),与另外六位新民学会会员合租三间平房,共挤一张大炕,继续他的“北漂”生活。毛泽东曾在日记中写道:“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隆然高炕,大被同眠。”这恐怕是这位日后的开国元勋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谭伊孝对此曾有点评:“当年寓此的年轻人,大概谁也没想到他们之中能有一位在三十年后会掌握全中国的命运,主宰中华大地的沉浮。”
古往今来,各种各样的人怀揣着大大小小的政治抱负,进入北京城,企图一展拳脚、平步青云。毕竟毛泽东只有一个。但当官、当领导的梦,却人人可做得。北京就成了这些梦想的孵化器。似乎大家都心照不宣,在靠近中央的地方,仕途升迁更容易。
一个官员如何从普通科员到官至省部?机关官员与“地方诸侯”的升迁之路,又有何异同?《南方周末》于2010年5月刊登特稿,就此问题采访了北京市委党校的两位长期与京官接触的教授鄯爱红和张勤。
“一个地方的官员稳定,往往地方经济发展就快,本地官员也鱼贯而起。”张勤说,“而某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官员更容易攀比、计较,也就越发难以产生出心量大、眼光远的官员,既然本地缺乏,就只能从外地选派,这就减少了本地官员的升迁机会”。“相反,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前后任发展思路有效衔接,官员眼界开阔,优势明显,就可以为其他区域和部门输出干部,从而为本地官员升迁提供更多机会。”鄯爱红说。
两位教授说得很婉转,但他们同时也指出,“北京作为首都,守在中央身边,上下左右盘根错节,对官员的协调能力要求更高”。在北京当官不容易,但一般步入正轨,升迁的几率自然大大优于“某些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的官员。
事实也证明,北京市地方官员从副部级,甚至局级岗位调至中央部委任职的情况都并不罕见。《南方周末》记者统计了1988年以来北京市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共73人的履历,发现其中有12人是在北京市内一步步升迁进入中央。
所以,凡是以为自己有几把刷子、又渴望“治国平天下”的年轻人,自然都心急火燎地奔向首都北京。只是,对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北京官场的门槛越来越高了。前有户籍制度卡着,后有基层工作经历挡着——鱼跃龙门,岂是易事?
2010年起,北京市和区县党政机关招录的公务员,将有八成岗位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2011年,除特殊职位外,市和区县党政机关公务员将不再从大学应届生中选录,全部招录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
这个消息一出,立刻就引来诸多关注。有人猜想: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减少应届生比例,大学生还会不会挤公务员考试这根独木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为此于2010年3月通过题客调查网,对2385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研究生和高职高专生),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仍有34.2%的大学生看好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就业机会,而“没感觉公务员有吸引力”的大学生仅7.0%。
可见,公务员仍然是大学生眼中的香饽饽。中国政法大学大四学生金静华,考过国家公务员和浙江省公务员,虽然知道考上的机会很渺茫,他还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公务员的待遇和保障比大多数单位都好,只要还有一点机会,我就会碰碰运气。”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高佩,首选的工作也是政府部门。而她更是道出了“公务员”这碗饭对年轻人的普遍吸引力:工资虽然不一定高,但是福利好,就相当于拿了一个铁饭碗,不用担心自己30岁过后被更年轻的人挤掉。“再说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