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二、作品自我解说
月 独步文化

    最先写的是〈超理科杀人事件〉。起因是看到有作家把一些理科深奥的学问按资料照抄,忍不住写篇故事消遣。由于反应还不错,便陆续发展出〈超税金对策杀人事件〉和〈超高龄化社会杀人事件〉等。虽然以“杀人事件”为标题,但老实讲根本不是推理小说。可是,某次对谈中,却听见书评家发出“就算要开文坛的玩笑,也不必硬写成推理小说”之类的批判。我一听就晓得对方没看书,这种人务必要买一台自动书评撰写机。

    二零零二年三月 实业之日本社/二零零四年九月 独步文化

    这部作品未经连载就直接出版,但其实有前身。原本是以《不再踏入杀人森林》为名的连载失败作,我暗忖实在没办法出书,便重新写过,坦白说并不是值得骄傲的事。不过内容我挺喜欢的,相信自己写出了划时代的结局。

    二零零二年七月 讲谈社/二零一一年十二月 独步文化

    我想写蠢男的故事。本书的主角宫本拓实真的是个蠢蛋,写蠢蛋真愉快,多半是解放了内心种种封印的关系吧。书里也触及穿越时空的话题,很久之前我就针对时间悖论(time Paradox)做过种种思考,打算创作一部以时空旅人身边的人为主角,而不是时空旅人本人的小说。我觉得应该很成功。

    二零零二年十一月 光文社/二零零四年六月 独步文化

    这是我第一部以绑架为主轴的作品。同类名着虽然已经很多,但几乎都是以犯人与警察对峙的方式布局,于是我不禁思索,若单就犯人的观点描写会是甚么样子?本作的灵感便来自于此。作品的形象是“一个故作优雅的男子在摩天大楼喝着啤酒,仅靠着手机就夺得赎金”,二零零三年改编成电影《g@me.》,片中藤木直人先生做作的模样真是入木三分。那部电影东野也悄悄入镜,但发觉的人意外地少,毕竟只出现几秒。另外,在杂志《Gainer》上连载时,标题是《青春的死亡面具》。虽然也喜欢这个标题,但作者认为点明内容比较好,便改名了。

    二零零三年三月 每日新闻社/二零零七年八月 独步文化

    当初是个非常理所当然的发想:家里要是出了罪犯可伤脑筋。由于是在报纸的周日版连载,最好避免残酷的场景和复杂的推理布局,所以,我决定彻底描写孤伶伶的弟弟,收到服刑中的哥哥寄来的信会有何想法,进而选择如何生存。成果虽然不是推理小说,但或许这样比较好。我试图破坏表面上的善意、形式上的道德之类的东西。不能因别人家里有罪犯就加以歧视──这种事既不可能,也不符合现实。要是女儿的男友是罪犯的弟弟,我想必会反对他们结婚。

    《我是代课老师》 二零零三年五月 集英社文库

    儿童杂志来邀稿,我当是修行的一环接下。其实我的兴趣不大,因为该设计怎样的桥段、故事能复杂到甚么程度,分寸的拿捏我毫无把握。我不认为这年头的孩子会主动看小说,便做好受冷落的心理准备,但第二年杂志依然向我邀稿,令我大吃一惊,或许得归功于主角旁观者清的设定。而书中的一篇〈来自幽灵的电话〉,未经我同意就被收录至另一家出版社的合辑,我只是嫌麻烦才没去告他们而已。

    二零零三年八月 角川书店/二零零五年九月 独步文化

    杀人,是甚么感觉?大多数的人可能都想像过吧。从孩提时代我就对此相当感兴趣,便想写写无法脱离这种思绪的人。是以客观的叙述来描绘主角,但本作则藉由第一人称刻画主角扭曲而偏执的世界。若能让读者忍不住对主角大叫“搞甚么,快动手啊”,身为作者的我就心满意足。

    二零零四年一月 集英社/二零零八年十二月 独步文化

    这是一部很难评论的作品。每个人都会问这部作品与的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大概是最后的招呼简介 >大概是最后的招呼目录 > 二、作品自我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