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给胡山林Ⅲ
理解了也就宽恕啦!我想,如果人人都理解和掌握了您的这些思想,还有什么人生苦难不能化解不能超越呢?!您的这些思想,来自您的切身体验,来自您对世界人生的根本勘悟,是在哲学和世界观层面上讨论问题,因而具有“彻底性”(不知这样说是否合适)。由于它生于当下的现实苦难,贴近现实人生,比宗教思想(更不用说一般说教)有说服力,更能为世间人接受,因而更“实用”,其“开心”作用无法描述,正所谓如鱼在水,冷暖自知。世上无论何时何地,永远会有苦难,面临苦难,想一想您的存在,想一想您曾经走过的心路历程,想一想您的那些思想,就会获得智慧和力量。可惜现在人们满眼都是黄金甲,都是——顾不上照管一下自己的内心,宁肯让它空空荒荒,不知所终。您的思想来自沉潜的思考,沉潜不到一定深度无法真正理解,无法将其化为自己内心的滋养。但不少人,也包括我,往往沉潜不下来。但我相信,总有人,永远有人,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生智慧的重要,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近你。
我同意您信中一个判断,即使您出面解释自己了,但这解释“比小说的内涵差得太多了”。这一判断符合我阅读《丁一》(及您的其他作品)时的感觉。读作品时思绪“乱云飞渡”,飘飘而至,若要一一条分缕析起来,那是一本书几本书都未必说得清说得完的。这当然是作品本身的丰富所激发的效应。然而评论,包括您的解释,都“言不尽意”,无法穷尽那些东西,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吧!看来解释也难,不解释混沌无窍,眉目不清,解释又限制了作品的意义。要想两全,还是要兼顾,读作品与看评论(解释)相结合,要想感受作品的微妙深刻,还是要亲自读作品。——再说就是废话。
您写给我的信,其实是写给广大读者的,是您写作的一部分,您思想的一部分,原属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当然应该发表。至于我与您讨论《丁一》的信,我也同意发表,只是,那点浅浅的意思,值得发出去么?!
响应您的提议,信写得“更可以随心所欲些个”,拉拉杂杂,一路写来,没个约束。不能太占用您的时间,就此打祝
祝健康稳定,且有好转!
胡山林
2007/3/16,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