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电视和报纸上看到一位漂亮的家庭主妇对广大消费者说:方便我一个,保健一家人。
该产品以方便、保健、无色、无味等优点,以精美的包装和一流的广告设计,迅速占领了市场,一万两千只试销样品在三十五家大型商场的特约专柜顷刻间销售一空。在短短的一个多月里,公司与各大商场签订供货合同一百四十份,订货总数八十余万只。
形势一片大好,前途一片光明,公司上下群情振奋。尤其是领导层的先生小姐们,他们凭着敏捷的头脑预感到将来的事业规模,他们很自然地从“娃哈哈”由一口大锅到集团公司的发展历程看到自身所处时期的关键性,既然幸运地搭上了这班车,就要把位子坐稳,等待水涨船高。
然而,“云阳调味器皿有限公司”却根本不具备规模生产的设备能力,只停留在产品试验阶段简单的方式生产,其中最薄弱的环节有两个,一是专用生产材料的合成,二是半成品的磨光、精制。公司一开始就失去了生产与营销的平衡。
其实,市场形势好与不好,订货数量多与不多,对刘东阳并不重要,因为即使情况不好,他也会虚构出来一个火热的场面。
对于生产过程中的两个薄弱环节,他早有一套既定方针,他背着方子云亲自购进了一百吨劣质钢铁取代了专用合成材料,用增加磨光机的数量解决半成品的磨光、精制。
每只完整的调味球都是由丝扣相吻合的两部分组成,所有小孔都是由一台专用打孔机从外向里同时钻人的,球体外观虽然光滑,但内壁却布满了毛刺,如果不将毛刺进行磨光,使用者根本无法清洗,必然会刺伤或割伤手指。简单的加工方法是:每名工人的工作台上固定一个小型电动磨光机,对半成品进行内圆的磨光。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噪音。
冲压和打孔的生产速度是每秒钟生产一只半成品,而每台磨光机的手工磨光速度是每五分钟生产一只成品,悬殊极大。当磨光机增加到一盯台的时候,就汇成了一股令人难以忍受的巨大噪音,每个工人都必须用棉花球塞住耳孔才能工作。
噪音成了这一区域的最大公害,激起了附近居民的强烈不满,邻近单位也无不叫苦连大。
这天晚上,公司大楼静悄悄的,只有会议室还亮着灯,刘东阳召集主要管理人员研究生产问题。参加会议的有主管生产的副经理杨剑锋和办公室主任、财务主管、经理秘书等六人。
刘东阳说:“今天只讨论一个问题,噪音。我想问一下各位,这样的生产方式还能维持多久?还要不要生产下去?”
财务主管是位端庄文静的中年女士,她发言道:“我们现在的实际日产量是五千只,停产一天就要损失至少一万元的纯利润,而广告费、工资和其它杂费却照样得支出,这一反一正数目就大了。所以我的意见、不到万不得已时决不能停产。”
办公室主任说:“噪音问题,环保部门和新闻单位随时都可能出面干预,被迫停产已经不可避免了,这时候再抱幻想我看不太现实,我们应该拿出一套可行的应变措施,避免在新闻界引起是非,避免企业形象受到损害。”
副经理杨剑锋是位刚近出大学校门不久的小伙子,理论知识有一套,但是缺乏社会经验。他是诚心要干一番事业的,对刘东阳聘用他并且委以重任一直心怀感激。此时他发言道:
“我认为,停产是不可取的,损失太大。最近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认为最现实的方法是把噪音化整为零分解掉,分散在远离城市的农村地区。如果我们把寻求加工客户的广告打出来,相信会给附近居民一个定心丸,也能在环保部门和新闻媒介面前争取一个高姿态,或许还能维持一段生产,直到与分散加工接轨。”
财务主管立刻说:“现在每只半成品的加工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