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微常识
也,匹夫不可夺志!二、学问是解决问题的,而且真的学问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三、三种阶段的人生:逐求、厌离、郑重。四、对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觉得无甚话可说,还是一点不说的好。五、不要成为少数人高深的学业,应多致力于普及而不求提高。大众化,平民化。六、调和持中。
蒋经国,年轻时治理赣南。有人经过他的寓所,发现他门外停着许多黄包车,看到的人觉得奇怪,心想这个小蒋,怎么他的客人全都是坐着黄包车来的,就没有坐汽车来的吗?进去一瞧,嘿,原来蒋经国的客人,全都是拉黄包车的车夫……时人评述说:蒋经国治政有方,原因就在于他亲近草根。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杨杏佛,比胡适小两岁,但胡适给他讲过课,两人有师生之谊。后来杨杏佛成为孙文秘书,出于政治理由,杨杏佛公开大骂胡适,私下却向胡适道歉。骂老师得利益,又让胡适拿他没办法。但杨杏佛忘了,老师不是他的敌人。后来杨杏佛被戴笠杀掉,理由是杀他给别人提个醒……不爱惜自己名誉的人,难免被人蔑视。
晚清,兴教育办企业,开禁令倡言论,但仍然灭亡了,为什么呢?有种说法认为国人拙于改革,热衷暴力。其实不是这样,而是改革必须要抓住时机,在你还占据主动的时候,慢慢释放权力中的暴力因子。但举凡统治者都有一个顶牛抬杠的怪毛病,不到一只脚踏进棺材,就死抬杠不让步。结果总是错失了改革良机。
梁启超,曾告诫已到美国留学三年的梁思成:挤出一部分时间学些常识性东西,特别是文学,或人文科学,稍稍多用点工夫,就能有大的收获。我深怕你因所学太专一的缘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过于单调,则容易生厌倦心理,厌倦一生即成苦恼之事,这是厌学之根源所在……书宜杂读,业宜精钻。
胡适说:人生有何意义?其实这个问题,是最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的,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赵氏孤儿:春秋年间,晋国的名臣赵盾,力排众议,保着晋灵公登上权位,但灵公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反手要将赵盾灭杀,甚至连赵盾家的婴儿都不放过……古人说:大恩成仇,你给对方的越多,就越难从对方那里获得回报。交朋友一定要结交愿意付出的人,不愿意付出之人,是不会懂得珍惜情义的。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开会,讨论是否消灭辽国。会议上,分主战和主和两派。主战派都是文臣,大叫曰:打胜仗很容易,就跟翻烙饼一样,快去打。主和派都是武将,说:敢情你又不上战场,话说得这么容易。最终主战派吵赢,主和派上战场去打,高梁河一役大败,太宗赵光义腿部中箭,偷百姓驴骑上逃回。
北洋曹锟,让顾维钧负责外交。曹锟有个亲信姓吴,找顾维钧要安排自己的亲友,顾维钧拒绝。吴亲信大怒,就去找曹锟告状。曹锟说:正因为我不懂外交,才让顾先生来,你凭什么干涉?吴亲信碰了一鼻子灰。时人评述北洋,他们知识才干不足,但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不擅长的政务,能够放权,交给专业人士做。
晚清闹义和拳,朝廷态度暧昧,让袁世凯不知走哪条路。张人骏劝他说(大意):你不要考虑朝廷,朝廷可以错,你却错不得。朝廷错了你要付出代价,你错了还是要你付代价。袁世凯明白过来,立即着手剿杀拳匪……这世道就是这样子的,大人物错了,小人物买单。小人物错了,还是自己买单,所以小人物错不得。
哲学家罗素说:你不要去倡导那些你认为大家如果相信了会有益的事情,你只需了解真相、事实。我们常把生活模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