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朗读
暂停
+书签

视觉:
关灯
护眼
字体:
声音:
男声
女声
金风
玉露
学生
大叔
司仪
学者
素人
女主播
评书
语速:
1x
2x
3x
4x
5x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第7节
,时兴“主题先行”,先确定一个主题,一个中心思想,作品要歌颂什么,赞美什么,反对什么,批判什么,再围绕这个主题去选材,如果从现实生活中选到材了,那最好,那就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的素材,那就编一个,美其名曰“革命的浪漫主义”。

    老三跟静秋的第一次见面,就提到了“诗意”,即他后来定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说明他对当时的文艺理论是很了解的,是个当之无愧的文学青年。他对“山楂花是烈士献血染红的”这一说法,就是用“诗意”来解释的,也就是说,在写作中是允许适当的虚构的。当然,虚构是不是能将自然界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也虚构出来,不在此贴探讨范围之内。

    老三在山上讲那个故事,当然不是为政治服务,但他讲故事的方式,是既有事实,又有想象的。事实部分就是他为了父亲的前程,曾答应娶父亲上司的女儿为妻,但他心里不愿意,一直躲避这件事,他后来遇到了一位他喜欢的姑娘,想娶她为妻。其它的故事情节,比如那个姑娘躲了起来,还有那个青年因找不到姑娘,自杀身亡,就是他发挥革命的浪漫主义想象出来的了。

    他那段话里的“一直拖着”和“有过婚约”形成了矛盾,主要是因为汉语动词没有严格的时态表达法,即使是对将来的想象,用的仍然是同样的时态副词“过”。他的那个“有过婚约”的“有”,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大概应该是将来完成时,即从将来某个时间来看,是已经完成了的事,但在说话当时,还没有完成。

    既然说话当时婚约还存在,老三心里自然很虚,他在那个故事里说静秋知道他跟别的姑娘有过婚约就“躲了起来”,是希望静秋反驳他一下的,比如说“如果是我,就不会躲起来,那个青年不是已经跟未婚妻分手了吗?”

    他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知道静秋会对他有过未婚妻不高兴。如果静秋要追问事实经过,他也准备如实相告。即便静秋骂他几句,打他几掌,他都能承受,而且都已经想好应对措施了。

    但静秋的答案出乎他意料之外:“我想,如果那个青年可以对一个姑娘出尔反尔,他也会对别的姑娘出尔反尔的,所以——,如果我是那个他后来遇到的姑娘,我——肯定也会躲起来——”

    这个答案不啻晴天霹雳,一棍子把那青年打死了,不管分手不分手,都无济于事,都是个不值得信任的人。他晕过之后,马上引经据典,用罗密欧的例子来证明对一个姑娘出尔反尔,并不等于就会对另一个姑娘出尔反尔。

    但静秋有更晴天的霹雳在等着他:“他没有对朱丽叶出尔反尔,是因为他很快——就死了。”

    老三马上表白,说那个青年因为找不到心爱的姑娘而自杀了。他的用意,是在表明他爱情之深,哪知静秋却说他是“编的”。静秋的逻辑是:哪里有男人为爱情自杀的?肯定是编的。

    但在老三听来,就成了:你这种人还会为爱情自杀?肯定是编的。

    所以山上的那一试探,在老三看来是全军覆没,他把“污点”暴露给了静秋,但静秋彻底把他否定了。他没有怪静秋,他只恨自己当初那“一失足”,做梦都在为自己平反昭雪,原来所谓未婚妻只是一个梦,他并没跟谁定过婚。他唯一的希望,就是戴罪立功,用实际行动向静秋证明他虽然对一个姑娘出尔反尔了,但他不会对她也出尔反尔。

    静秋离开了西村坪,老三堕入了“无边的黑暗之中”,他的“心随她而去”了,只有他的“躯壳还在履行日常义务”。他仍然经常往大妈家跑,只为了朝拜一下他“爱的圣地”。但他“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看不见别人在做什么”,他只看见从前“温馨的一幕幕”在他眼前闪过。他时常跑到那棵山楂树下去,想看看山楂花开了没有。

    “花开了,她就会来
上一页 书架管理 下一页

首页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简介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目录 > 第7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