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书生抗金
康王赵构承继大统,成为了南宋的第一个皇帝,也就是宋高宗。他上台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稳定人心、稳定局面,因此必须找一个能压得住台的宰相来帮他。他首先想到的是在东京保卫战中打退过金兵的李纲。李纲是忠心为国的一介书生,让这样一个人做宰相,赵构身边的那些奸小之徒就坐不住了。有一个大臣就给赵构上疏,因为急于把李纲挤出朝廷,所以一连上疏五次,而且是不择语言,不择手段。他说张邦昌为金人所喜,既然封为三公郡王,就应再加同平章事,让张邦昌做宰相。李纲为金人所恶,虽已命相,应在他到来之前罢掉他,千万不能让他当宰相。赵构一听就不高兴了,说我当皇帝,恐怕也是为金人所恶吧,金人更喜欢张邦昌做皇帝,照你这种观点,我当皇帝是不是也不应该啊?吓得这个大臣不敢说话了。但是群臣当中,反对李纲做宰相的意见还是很大的,因为李纲性格刚直,得罪了不少人。
李纲来到应天,一见赵构就放声痛哭,君臣二人缅怀旧事,唏嘘感叹。好不容易才止住了悲痛,赵构问李纲怎么做才能重振朝纲、安抚百姓。李纲给赵构提了十条意见,这十条意见说穿了就两个核心。第一个就是要杀掉张邦昌。因为天下百姓、忠臣良民拼死拼活地抵抗金军,保家卫国,都没有什么封赏,而张邦昌这个伪皇帝最后却封郡王、太宰,这不是有功不赏、有过不罚吗?所以必须杀掉张邦昌,不杀他不足以振奋天下人的士气。第二个就是要练兵。练兵之后北伐,迎回徽钦二帝,洗雪前耻。
我们可以想象,赵构满心欢喜地把李纲召来,目的是想让李纲帮自己压住台,好让天下的臣民将士都听自己的,都拿自己当皇帝。结果李纲提的十条意见,核心无非就是让自己出兵,把徽钦二帝接回来。按照正常人的心理来分析,赵构这时候的心情一定低落到了极点。用老百姓的话说,后悔得肠子都青了:我怎么把这么个人给弄进来了啊?
李纲这个人,人品是很忠直,但直得过分就有点迂了。他就一门心思要打败金军、迎回二圣,谁反对他都不行。遇到意见与他相左的,定要辩个高低,直到跟他一致才肯罢休。但李纲忽略了一个问题,干这些事情是需要钱的,是需要军需物资供应的。当时山河残破,生灵涂炭,打仗并非当务之急,怎么收拾人心、稳定残局才是至关重要的。另外,李纲党同伐异,对意见不同的大臣打压得很厉害。这样一来,朝廷中反对他的人很多,意见也很大。在李纲的坚持下,张邦昌被赐死。对于张邦昌之死,包括南宋的史学家,都有为张邦昌鸣不平的,说张邦昌虽然僭越,当了逆贼,但实出胁迫。他不是非要上赶着当这个伪皇帝,而且,李纲能够举出的实证无非就是他淫乱后宫,跟先朝的嫔妃有过那么一回事儿,不过那也是在醉酒的情况下发生的。过于刚直就没法团结众臣,李纲这种决绝的处事态度,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最后,李纲这个宰相做了77天就被罢免了。
<i>赵构立脚尚且未稳,返回北国的金人就已得知自己册立的傀儡皇帝张邦昌,把皇位拱手让给了赵氏皇族,并且建立起了南宋政权,因此金军再一次大举南下进犯。面对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赵构该怎么办呢?</i>
看到金军南下,赵构的第一反应就是跑。但皇帝不能叫跑,叫巡幸。当年金军南下时,徽宗不就是巡幸东南去了吗?所以他沿着父亲指明的道路,也要巡幸东南。从宋朝开始,中国的经济中心就转移到了南方,再加上江南地区也没有遭到战火破坏,比较富庶,民心还可以收拾,于是他决定去往扬州。金军攻破汴梁城之后,并没有在中原驻军,这还得归功于张邦昌。当初金国撤军的时候问张邦昌,要不要留一点人马帮你看场子?张邦昌当下拒绝,说我们大楚有能力保卫自己,所以金军就都撤走了。这样一来,广大